三
本书的编著者刘晓静长期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是我国一直活跃在“俗曲”研究领域和前沿的知名专家,取得了界内公认的丰硕成果;李鸿熙也一直在中国传统音乐领域深耕。他们通过对十二种俗曲古乐谱的整理与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现代乐谱的数字化工作,将为读者提供数量庞大的、尚未完整面世的俗曲音乐文献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搜集、整理、辑要、翻译,以及数字化音频制作,均是对珍贵古谱资料的有效保护,它增强了乐谱的流通性、开放性,为今人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便捷的路径。较之古谱的晦涩,翻译后的曲谱采用现代记谱形式,可以非常顺利地与艺术实践对接,为文艺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提供充实、丰富的艺术素材,同时,为学界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繁荣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来源:文化艺术出版社)
编著者简介
刘晓静,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明清史方向),艺术学博士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方向)。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主编,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委会会长;国际音乐理事会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晓静长期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是我国一直活跃在“俗曲”研究领域和前沿的知名专家,取得界内公认的丰硕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委托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励近30项。
代表性学术成果:《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上海三联书店)、《明清俗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山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等。
李鸿熙,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编辑部责任编辑,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