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年时就喜欢写作文。到了师范后,更是狂热地写作。偷偷地写,写了也不敢让人看。偶尔与卢国刚和张秀阳交流。他们的文章写得都非常好。张秀阳毕业后弃教到了郑州加盟《人生与伴侣》杂志,后做执行主编。发表大量文学作品,成为省作协会员。我至今同他保持联系。我投过稿,又总被退回。在两年师范学习时,作文只被学校团委会举办的国庆墙报采用过。
我还喜欢看电影。平时省菜钱买电影票。我印象最深的是看电影《归心似箭》。我曾以为玉贞扮演者斯琴高娃极像学校一个女炊事员。我去年与斯琴高娃在微信聊天时曾提起过。网名“老高”的大姐问“那个像我的人还在吗”?我不知道,我连她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我曾模仿《归心似箭》写过电影剧本。写在作文本上,整整七本。又抄一遍,寄给长影《电影文学》,一个月后收到退稿,也收到一个叫张笑天的编辑回信,鼓励我好好研读电影剧本结构,认真构思,反复琢磨人物关系。那封信保存了差不多二十年。在调动工作搬家时,连同《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的回信一起丢失了。
罗山同学合影。前排左一为作者。照片由曹建国提供
提到读书,我还记得看《人民文学》杂志的情形。那时特别喜欢刘心武小说《班主任》,参加工作后又看过他的《钟鼓楼》。但最受震动的是卢新华写的小说《伤痕》一一我记不清是在报纸还是杂志看到的。最近,张秀阳告诉我:《伤痕》首发于1978年8月17日的《文汇报》上。我曾仿写过《伤痕》。我怎么也想不到,四十年后会和已旅居美国的作者卢新华成为好友。我在顶端号发表过他的作品。他曾委托我将一篇小说交给国内文学杂志。他现在仍然坚持创作,以英文版发表为主。
我比较内向,从不主动参加校园班级活动。平时与张秀阳,卢国刚,叶涛,陈大龙,付炎昌交流比较多。也和罗昭成关系挺好,我们是上下铺。我比较仰慕班长卢德华,团支书董华生,潢川的刘玉锋,狄锋以及息县夏玉福等同学。曾漾慕刘玉峰夏飞李光明狄锋张东亮等潢川籍同学不住校回家吃饭,不饿肚子。我那时常常吃不饱。每到月末就以稀饭为主。好在同学们都重友情,或给或借,那珍贵的友情点滴至今记忆犹新。毕业三十年后,我先后到潢川和光山参加高招工作,得到潢川同学刘玉锋夏飞李光明狄锋张东亮和七班李厚同,光山同学方应物的热情招待。光山同学从全县四面八方赶到县城与我见面。与同学们重逢,忆往昔,大家特别高兴。情到深处,魂牵梦绕。
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到初中和小学实习。我在潢川一中实习,听过陈大龙和付炎昌讲课。学校安排我给一年级学生讲地理,我讲不好普通话。付炎昌同学抢先上讲台,讲了一节被老师好评的精采地理课。他知识扎实,举止大方。政治课老师李金山先生多次表扬他。五十年后,我应商城文友之约参加采风活动,再次见到了他。我们都老了,又都记起未老时的点点滴滴往事。我和陈大龙在二小实习。我上三年级语文课,指导老师叫吴秀英。我虽然没有讲好实习课,却交了几个小朋友。彭琨,黄建设,张永胜,还有一个豁牙小女孩叫不出名,每天都围前跟后,问这问那。实习结束,我回到学校上课。他们竟然守在教室外面。我一下课。他们就围追堵截。终于“逼”我与陈大龙同他们照了几张像才罢休。我至今还保存那些照片。毕业三年后,我给张永胜父亲去信,他父亲张汉清很快回信,介绍孩子学习情况。随信附了永胜画的小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