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访美学家王岳川教授接受了专访,以下是专访的详细内容——
采访者:当前,随着《哪吒2》在海外热映,“中国文化出海”再次引起大家关注。您曾出版过一部《文化输出》的书,请您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把中国文化送出去”,以及《哪吒2》在文化输出方面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
王岳川:“中国文化送出去”是季羡林先生提出的,意义重大。我1984年在北大哲学系做青年教师访学时,多次拜访请教宗白华先生。宗先生长久不说话,最后说了两句警彻的话:“1930年代,我们是开窗,让欧风美雨吹进来。现在到了1980年代,我们应该开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宗先生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季羡林先生用了一个词叫“送出去”——把中国文化“送出去”。季老说:“我在国外待了很多年,西方人看不上中国文化,我们就送,白送还要送,还要坚持送,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送不可。”受宗先生、季先生启发,我出版了一本书《文化输出》,认为在大国崛起时,国家应可持续不断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坚持“文化输出”。我们有责任把正面中国形象展示出去,把综合儒家思想、道教思想、禅宗思想所呈现的新国学经典思想展现出去,让世界看看中华民族是个爱和平、爱人类的优秀民族。在我看来,十四亿人的大国形象如果不立,大国不产生世纪性思想甚至世界性思想,当何以堪?!东方大国长期没有声音,谁来为东方大国说话?只能我们自己申说!《哪吒2》就是一个发出中国声音的好例子。
哪吒本身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一个标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哪吒的形象从印度佛教中的“那罗鸠婆”等发展而来,在中国经历了本土化过程,融合了道教、民间信仰等元素,是多元文化汇聚、演变的成果。
《哪吒2》在海外的成功放映,是中国文化送出去的一次成功尝试。电影通过文化重构与技术创新开辟了中国动画国际化新路径。影片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抗争叙事重构传统神话,深入挖掘“莲花化身”“混天绫”等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赛博朋克美学融合,形成全新的东方视觉体系,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运用侗族大歌、唢呐等民族乐器,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手段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听盛宴。传播层面采取“院线+流媒”同步发行策略,借助Netflix实现全球覆盖,扩大了传播范围;TikTok平台话题挑战产生的大量用户生成内容,带动电影走入千家万户。该片通过传统符号的现代化转译与产业标准的国际化输出,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IP提供了实践范本,是近年来我国文化输出的典范之一。同时,《哪吒2》的票房奇迹,源于其构建的跨代际情感共鸣空间。影片通过亲情、友情等普世主题,让不同年龄段观众找到情感投射:青少年为哪吒的叛逆与成长共情,成年人则在“善意谎言”“家族羁绊”中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正如有学者指出,这种“情绪连接点”的设计,正是文化自信从“他者凝视”转向“自我定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