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图》山西 临汾
年画叙事的手法是寓教于乐。年画是一种轻松的民间叙事方式,通过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内容传递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八仙图像是民间道德理想的视觉范本,年画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场景描绘,既展现了“殊途同归”的修行智慧,更暗含着“德能相济”的处世哲学——吕洞宾的剑象征斩断贪嗔,何仙姑的荷隐喻出淤不染,韩湘子的箫音喻示调和阴阳。在这种“各显其能”的表象下,年画将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道义担当熔铸于图像叙事之中。三国故事年画《长坂坡》中赵云单骑救主的构图,以枪挑敌将的垂直轴线象征忠勇品格的不可折曲。这些凝固的戏剧瞬间,实为儒家“忠义智勇”价值体系的图像注脚。
三、年画作为春节lP的传播与转化
春节是文化内涵最深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年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字艺术与文化消费的“菜单”里,带动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发展,不断创造新价值。
(一)年画的春节IP属性
年画作为中国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具有显著的IP属性。IP不仅指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更代表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文化符号和形象。年画承载着春节仪式化的视觉记忆,通过饱满的构图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构建强烈的仪式感,强化族群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粘性,是春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具有高度的识别性和传承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具备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双重属性。在文创产业链蓬勃发展的当下,年画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再生产当中。地方政府与文化机构通过年画主题展览、年俗市集等节庆活动,构建多元化节庆运营生态,为年画IP提供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消费的深度融合。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时代语境中,年画既是春节IP的核心符号,又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桥梁。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等年画产地,充分利用年画作为地域性文化品牌的资源价值,构建起“文化+消费+旅游”融合的节庆IP生态。
(二)年画应用的新场域
春节年画这一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正经历着从传统民俗载体向现代美学要素转化的形态蜕变。在城镇化进程改变传统张贴场景的背景下,年画艺术通过创造性转化构建起多维传播体系,实现了文化转场和价值跃升。
在文化形态重构层面,年画通过艺术化改造突破了时空局限。装裱成框的装饰年画将民俗符号“变身”为现代家居空间的展陈元素,年画年历和挂件的功能性拓展则延续了时间叙事的文化基因。在技术赋能维度,AI技术为年画创新开辟新路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工智能团队研发的智能年画生成系统,可通过语义分析自动生成个性化年画图像,这种科技赋能使传统技艺获得数字化新生。新生代设计师将年画元素融入潮玩、服饰设计,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如服装设计师林进亮把年画门神的守护文化与潮流相结合,设计出“门神艳后”与“门神天后”的服装系列作品,让年画元素以时尚新颖的姿态融入当代消费语境,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年画艺术的蜕变历程,正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微观样本,展现出文化传承的强大势能。当木版年画化作手机里的动态壁纸,当门神形象亮相米兰时装周,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延续了民族集体记忆,更引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促进了年画艺术的“两创”发展。
(三)年画IP的国际传播
年画作为春节的标识,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通过年画的传播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年画的符号内涵由此得到了新形式的传播,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年画艺术的传播已进入多模态时代,“数字+”“动漫+”“AI+”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使年画标识得到了更多元的呈现,增强了用户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度,实现了年画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迈向世界的新发展路径。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编创人员以传统纹饰表现中华户牖之华美,使用了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花开富贵、武强年画中的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彰显了中国广博大地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年画艺术的海外传播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姑苏版”年画就已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日本,许多画工、雕刻工和拓印工带着工具材料到长崎,直接在当地制作“姑苏版”年画,不仅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欢迎,也被江户画师们用于改进浮世绘版画的创作技法。法国巴黎亚细亚学会档案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也都是海外收藏中国年画的重镇。这些公共机构收藏的年画,多制作于晚清民国时期,被喜欢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在中国收集后带到了海外,成为今天研究中国年画的珍贵历史遗存。
与早期中国年画被动性流出海外不同,今天中国年画的主动“出海”更多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2022年5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与百度百家号联合推出的全国非遗瑰宝故事宣传片《千城一绝》,让老河口市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亮相。2024年3月,山东文旅部门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美美与共好客山东”文旅推介会,其中就有杨家埠年画的印刷展演,进一步加深了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武强年画在开罗、杭州雕版技艺在新加坡等的文化推介项目,也都引发了海外观众对年画艺术的浓厚兴趣。
2024年2月,“神舟十七号”宇航员在太空过春节,中国空间站张贴的《龙年大吉》手绘年画,让全世界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画面感受到了年画艺术所烘托出的浓浓年味。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和文化“出海”热,中国年画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由此可见,中国春节IP的凝练与转化成为了时代文化大潮中树立国际形象的新业态,与春节紧密关联的年画作为中华文化标识的广泛传播,对于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印象与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语
年画作为春节的精神标识,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正以崭新的形式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不仅彰显了春节文化的辨识度,还直观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年画中蕴含的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顺应天时、礼敬自然、和谐共生的民间智慧,对倡导世界共赢与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当代,年画传播的场域由村落到城市、由院落到社区、由中国到世界,但是年画的精神标识功能一直深入人心,并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年画IP的国际传播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中华文化标识在世界各地的具象化、形象化,对于强化中国文化语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交流中,年画作为春节最直观的、持续存续发展的民间艺术形式,正在被广泛了解和认同,并形成新的文化辨识度,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打开了新通道。这不仅让中国的春节成为世界的节日,使中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声音,更将文化自信标识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史册中。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原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来源:中国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