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潘鲁生一行赴磐安榉溪调研民俗文化。深入考察孔氏家庙、杏坛书院、婺州南宗讲堂及善祠堂等宗族文化空间,系统调研“护庙”“探庙”“辩庙”“扶庙”“偷庙”“救庙”“报庙”“庙喜”“爱庙”九代孔氏族人守护精神家园的集体实践。潘鲁生指出,榉溪孔氏家庙是中华礼乐文明乡土化的鲜活标本,“以庙载道、以祠化民”的治理智慧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将宗庙、书院、祠堂整合为乡村文明传承复合体,激活仪礼文化、族谱编修、讲堂讲学等传统,使民俗文化成为凝聚社区认同的精神纽带。他强调,民俗文化保护的本质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榉溪应打造“礼乐文明传承创新示范村”,为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榉溪方案”。
当天下午,调研组赴义乌黄山八面厅、何福礼竹编艺术馆开展专项考察。在黄山八面厅,潘鲁生驻足品鉴神仙故事与戏曲题材雕饰的艺术价值,他强调八面厅的保护利用一方面要严守“原真性保护”底线,完整存续雕饰纹样承载的历史信息与工艺智慧。另一方面创新空间活化模式,使古建空间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场所。在何福礼竹编艺术馆考察《香炉鼎》《八仙竹丝花篮》等馆藏后,潘鲁生指出竹编传承需要突破工艺展品化,启动生活化转型。他强调竹编艺术的存续根基在于重建与现代生活的实用连接。传统竹编技艺发展的关键在于完成从“展柜里的艺术品”到“餐桌上的茶器”到“客厅里的灯饰”到“庭院中的家具”的民艺当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