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要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做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各民族文化多元激荡互补融合,形成集包容性与统一性于一体的特征;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温润,在新时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凸显和平性;以吐故纳新的强大生命伟力蓬勃向前而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明底色和自信之源,是中华文化感动和影响世界的根本。
四是深刻认识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成就和阶段特征,深刻把握世界文化的激荡态势和机遇挑战。随着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文化软实力正在不断积蓄、提升。我们看到复杂局势和巨大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实际上这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更深远影响提供了历史机遇。
五是立足文化自信自强,打造一批熔古铸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要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经典,更需要有展现传承创新和当代精神的时代创造。
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方式,也是让中国文化可亲、可近、可感的最佳途径。讲故事的载体和形式有很多,可以是情境的营造,可以是语言的叙述,可以是形象的刻画,可以是声音的传递……可以有声光电的感官冲击,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讲故事的核心是要传递精神,其关键是要产生共情。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如各有关机构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推动“中国写意”、中国戏剧等一系列国际展览和演出等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生动的中国故事在世界传开。其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展现国家、民族优秀文化创造力与水准的一面镜子,更是生动记录历史、深情描绘生活、敏锐映射时代变迁,以审美沟通情感的有力载体。下面我就以美术领域开展国际交流情况为例,汇报“讲好中国故事”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经典性。经典性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也体现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概而言之,就是以经典的典型性、深刻性、超越性彰显出精神的主体性和影响力。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我作了《用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汇报,其中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是心相通”“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通过艺术沟通世界,通过经典影响世界”等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询问了我创作的马克思雕像立于德国的有关情况。
201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创作的5.5米高的马克思铜像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的西蒙广场揭幕。这尊身着大衣、手拿书籍、迈步前行的马克思铜像,打破了西方社会把马克思神化、丑化或游戏化的思维惯性,还原了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伟大形象。这件作品,一方面表达了中德人民的友谊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另一方面更是由此向世界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以马克思这尊铜像为载体,喻示着中国成就、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