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我创作的《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古市集遗址落成。卫城山脚下,当年苏格拉底经常在此演讲、辩论,如今两位轴心时代的大哲学家终于在此相遇。
事实证明,要达到“双向奔赴”,关键是要体现互鉴融合,作品既是鲜明的中国表达,又恰当运用西方人熟悉的艺术语言,通过古希腊雕塑的理性精神与中国雕塑的写意哲学,最终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充分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观。
这组作品中,苏格拉底的形象承袭古希腊雕塑传统中对理性与崇高的追求。孔子形象则包罗万象,以中国雕塑的内敛气质,以象征“德配天地”的崇高仪态,诠释文化使者的谦和与包容。两位智者既独立成章,又在对话中产生张力——理性与仁爱、逻辑与包容于此达成深层的精神共鸣,昭示着东西方文明在思想核心层面的深度交融,彰显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意义。
吴为山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
2020年1月,我创作的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达·芬奇的形象诠释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结构与精神内蕴的双重追求。把达·芬奇塑造为右手上指、长发披肩的姿态,这个灵感既融汇西方造型中的经典形象,也隐喻达·芬奇作为科学理性的化身,向未知领域敞开探索的宏伟精神。齐白石的形象则深植于中国传统雕塑精神,以面容清癯、手拄节杖的高度凝练形式,承载写意的文化意蕴。两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国度与文化的人物遥相呼应,却能够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和审美回响——因为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
2024年5月,我创作的雕塑《高尔基与鲁迅的对话》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揭幕,高尔基的曾孙和鲁迅之孙同时来到揭幕现场,这体现了文脉的传承。
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2024年,我创作的鲁迅雕像远赴希腊克里特岛,在爱琴海旁与卡赞扎基斯进行对话。
2024年9月,我应邀以“东西方艺术间互动与交融”为主题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专场讲座,与近百位西班牙各界人士进行交流。
如何在一两个小时内让西班牙朋友感受到博大厚重的中国文化?我以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临摹学习中国画家吴昌硕的水墨画为例,来说明中国艺术伟大之所在。当我把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毕加索的一幅水墨作品和吴昌硕的水墨画同时展示出来时,画面惊人地相似,全场一片赞叹,西班牙的观众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艺术太棒了!”西班牙观众通过毕加索的博采众长,也看懂了中国艺术的高妙。
我还向观众展示了齐白石画的和平鸽,巧合的是,齐白石1955年获得国际和平奖奖状的扉页上,正印着毕加索所绘的和平鸽。他们的风格迥异,但都同样承载着人类对和平的祈愿,在艺术与理想的蓝天中比翼翱翔。
结合这些实践,通过文化艺术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我总的体会是:要把握思想的核心,秉持先进的理念,选取恰当的载体,打通有效的途径。
把握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中国精神、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审美创造。
秉持先进的理念,我将这个理念提炼为三个“一”: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