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后,往日快节奏的工作状态终于放缓。告别喧嚣,我得以安居一隅,享受独处的自由与从容,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退休十余年来,生活充盈而自在,一切显得自然而平和。最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寄托——凭借兴趣与爱好,与文学艺术相伴而行。在创作中,日子愈发丰盛斑斓。尤为令我自豪的是,在文艺界获得了三个颇有分量的头衔——威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和文促会终身名誉主席!这是文学艺术界同仁们给予我的赞誉,是我莫大的荣幸,令我感动、温暖,也备感荣耀。这份肯定,远非行政意义上的“部长、局长、秘书长”所能比拟,我格外珍惜。更让我生活有滋有味的是,在这个文学艺术圈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净化与视界开阔,修养得以提升,精神也变得富有而满足。
终身名誉主席,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职务,还是代表某种权力或责任?事实上,这些都不是。通常来说,它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荣誉象征——往往授予在某一领域积淀深厚、成就卓著、贡献突出的人士。此类头衔多由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授予,与官方体制并无关联。因此,这一身份并不附带实际权力、责任或利益,本质上只是一种社会性名望。在整体的社会运行机制中,它并不具备实质性职能。而“终身”二字,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生”或“一辈子”,实则是对“名誉主席”份量的一种增强,更凸显对受任者的敬意与肯定。
2013年4月,威海市作家协会换届,王春波当选作协主席。为增强协会整体力量,威海市文联领导邀请我担任党支部书记,我欣然应允。有朋友风趣地说:“您在职时做过党组书记、党委书记,现在却来做党支部书记,级别越来越小,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委屈了自己?”我坦然回应:“不委屈。大家能一起做点事,是兄弟们看得起我。”王春波主席非常高兴地说道:“我们作家协会有了一位好书记,今后工作更有底气了。”在他的建议下,主席团成员一致通过,聘任我担任威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后来在一次作协工作会议上,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守镇提议,应该聘我为“终身名誉主席”。最后大家一致举手通过,并重新颁发证书,上面写道:“特聘李富胜先生为威海市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2013年4月11日。”这是我离开职场后,在社团组织中的第一次友情任职。我由衷感谢作家朋友们给予的这份信任与尊重,其中所蕴含的温暖格外特别,令我深深感动。
我酷爱文学,自1987年建市我调入威海工作,一直与本土作家保持密切关系。1989年6月3日,威海作协第一次笔会“昆嵛山作家笔会”,便是我积极联系多家企业赞助成功举办。那个夜晚至今记忆犹新,我有幸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润滋,孙鸷翔、王春波等作家,在昆嵛山脚下的军营里彻夜长谈。威海建市后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来自黄金海岸的报告》收录了我的作品《耕耘蓝色的土地》。1989年在王润滋主席介绍下,王春波主席褒荐我加入了省作协,后来时隔16年,我于2005年加入了中国作协。再后来我在威海市委宣传部任职,分管文学艺术,在这期间,我与作家联系最多。我与作家朋友们始终并肩耕耘,共同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刘守镇的《明天是清明》、陈丽萍的《风驻尘香》以及王春波的《鬼生》,均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彼时我担任精品生产的组织工作,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由衷欣喜。如今回首,依然感慨万千,近三十载光阴流转,虽已离开职场,我却得以重返文学故园,寻找到一片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承蒙作家们如此厚爱,我有幸被授予“威海市作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这一殊荣——这是我人生中首次获此荣耀,倍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