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任“威海市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成为我艺术生命中又一次温暖的荣光。2021年6月13日,威海市诗歌协会换届,我以威海市文促会主席的身份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方崇民当选主席后,协会特聘我担任“终身名誉主席”,令我激动不已,欣然接受。由此,我再次步入诗歌的园地,接受诗的滋养与熏陶。聘书匾牌上是这样写的:“鉴于您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卓越贡献,及为繁荣和推广文化精神无私奉献,成绩突出,特聘请您为威海市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几年来,我有幸参与协会每年的年会,同诗友们一道采风创作、交流探讨,在诗歌领域不断精进。协会年度诗集中还为我开设专栏,并在方崇民主席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大家庭里,我对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视野日益开阔,思想持续提升,精神世界愈发丰盈,创作也日趋成熟。在《诗趣韵美情浓浓》一文中,我这样写道:“诗歌艺术永远在路上。历史会丈量前行的路有多长,艺术的追求有多远,尚还需永恒的努力和博弈。我们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追求完美的向往,至少我们仍在不懈努力,向阳而行,向美迈进,以自信的勇气向完美接近!”这也是我身为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的过程中,所收获的点滴感悟。
“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终身名誉主席”,是我所收获的第三次荣誉。自2021年起,我担任文促会主席四年,因年龄原因,依组织规定,于2024年12月2日提出辞呈,并于“仁爱者阅读”公众号发布了辞职书。2025年4月11日,理事会接受了我的请辞,由郭茂田接任主席。我在会上以《匆匆四年》为题致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短暂的四年,实实在在地塑造了我六十岁以后的人生,在我生命的旅程中留下了一道浅而清晰的痕迹。我深感欣慰与满足。亲爱的同志们,我无比珍惜这四年的经历以及与大家结下的深厚情感,它已融入我的血液,扎根灵魂,铭刻心间,成为永恒。”
新任主席郭茂田代表理事会向我颁发了“荣誉感谢匾牌”、“聘任匾牌”及证书。证书上写道:“李富胜先生:诚挚感谢您自2015年12月担任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特别是2021年4月至2025年4月担任市文促会主席期间,为协会工作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和重大贡献,并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您继续关心支持文化促进工作。”“特聘您为威海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终身名誉主席、特邀咨询。”
接过匾牌与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尊重;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期待。我仿佛看见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它不仅蕴藏于为之奋斗的事业过程中,更扎根于人与人之间真诚认知与深厚情感之中。那一刻,我心中暖意涌动。
“终身名誉主席”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时常自问,却难以尽述。外界对这一头衔看法不一,褒贬皆有,我也无法一一回应、解释。但我确信,它并非一种“官职”,不涉权责,亦无实利,仅仅是一个名号。甚至也并非我自己曾认定的那种“荣耀”。
但在拥有这一身份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满足,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交织的精神感受,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正因如此,我格外珍惜“终身名誉主席”这个名字。尤其在退出职场、步入社会老年阶段,它仿佛成为我人生的一个标签,让我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羡慕与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