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ISBN:978-7-5039-7363-5
“明清俗曲”是明清流行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它继承宋元词曲之传统,广汇民间艺术与文人雅韵之精华,经明清540余年的历史,发展为独具艺术魅力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它为我国传统民间文艺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对戏曲、曲艺、器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清俗曲以工尺谱、减字谱等传统记谱方式为载体,完整保存着明清社会音乐文化生态、社会风俗、审美意趣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古谱记谱方式与历史语境的隔阂,当代学者在解读古谱文献时面临诸多困境,致使明清俗曲的音乐本体研究长期处于滞缓状态。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明清俗曲的研究价值日益凸显,其古谱的相关资料挖掘及译释工作则成为一项亟待突破的学术任务。这不仅关乎古代音乐面貌的还原与重构,亦能够为现代音乐创作与表演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与艺术灵感。近年来,学界虽在明清俗曲古谱的挖掘方面有所推进,但对过往曲谱资料收集不全,且对其解读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从而限制了明清俗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因此,对明清俗曲古谱文献的音乐学辑录与译释在当下显得极为重要。
为突破研究瓶颈,刘晓静教授在该领域深耕二十余载,于2024年正式出版了三卷本《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该著作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支持,系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成果,并入选2024年度十大音乐图书。这项标志性成果以明清俗曲古谱的译谱工作为核心,不仅系统挖掘、整理了明清时期俗曲音乐文献,更通过科学的译释方法还原了俗曲的音乐形态,为俗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刘晓静教授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钻研多年,长期致力于传统音乐的搜集、分析与探研,尤其在明清俗曲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相继产出了《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①《明清俗曲研究》②《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③等相关重要成果。而新作《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更是其在文献学、古谱学、乐学等多学科理念的影响下,融合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古谱识别算法与谱字自动生成算法,将明清时期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十二种俗曲古谱文献译释为五线谱,并数字化为音响的重要成果。
此书的特色之处在于,其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理念,还将研究视野扩展至域外,涵盖了清代传至日本的众多未曾面世的珍稀古谱。著者通过当代研究的新路径连通古代音乐,使明清俗曲古谱文献转化为当下通用的呈现形态,为明清俗曲音乐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同时,该著作厘清和阐明了明清时期的音乐观念、风格特色及深厚的文化价值,展现了明清民间文艺,尤其是民间音乐之多元与兴盛。
一、三维贯通:明清音乐生态全景研究范式创新
明清俗曲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献的多元存续形态与乐学实践始终是传统音乐研究的核心议题。面对现存俗曲音乐文献散佚于海内外、记谱体系复杂多变的学术困境,《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全三卷)以三重学术维度构建起立体化的研究范式:文献学维度通过系统性文献整合与版本校勘,还原历史文本的原生语境;古谱学维度以多维译释解构音乐符号密码,实现从静态谱式到动态音声的数字化转译;乐学维度则依托琴律、工尺谱系统分析,在调式调性重构中彰显音乐本体的历史逻辑。这种三重复合式研究理念,不仅突破了传统文献整理范式偏重文字考据的局限,更通过跨学科理念的有机融合,激活了古谱文献中潜藏的社会记忆与文化基因。这种根植于音乐本体又超越技术层面的研究范式,为传统音乐提供了多学科理念聚合的方法途径,成为解码明清社会音乐生态的关键密钥。
(一)文献学的审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