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管理处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五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齐永刚主持开幕式,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韩子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主编、研究员高舒,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罗微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魁立,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原文化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研究员马盛德,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黄虎,《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文化遗产》主编、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俊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宏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郝庆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张晶,以及第二主题发言专家吕品田、萧放、安德明、彭兆荣、杨利慧、林继富、康丽、张勃、戴俊骋、诺布旺丹、乔晓光、郭平、海震等代表参加会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出席研讨会并作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体系”的发言。
潘鲁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体系”为题,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他指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举措。
潘鲁生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管理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系统性架构。以“名录制度”为基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现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普查和抢救性保护,为大量濒危项目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传承人制度”为核心,通过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扶持制度,有效激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生命载体,改善了传承条件,增强了传承活力。同时,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新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保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