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冯大中:我与杨振宁先生

冯大中:我与杨振宁先生
2025-10-19 15:31:4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75.jpg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99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曾刊发冯大中《我与杨振宁先生》一篇文章。现分享本文,以示缅怀和纪念。

我与杨振宁先生

我初次结识杨振宁博士,是在香港。

那是1990年仲夏,我与两位画家联袂赴港举行《莽神州》画展。应该说,展览轰动了香江。当港城的大刊小报上在我的名字前纷纷冠以“国画大师”“神州第一虎”的称谓时,我还真有点儿受宠若惊。

我住的宾馆临近维多利亚海湾。入夜,凭栏远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楼的灯箱广告上,“莽神州画展开幕”的偌大字样闪闪烁烁,明明灭灭,使我生发出人生若梦的感慨。夏夜的维多利亚海湾,显得格外迷人。遥深的大海,有我永远读不尽的蓝幽幽、白茫茫;渺远的苍穹,更有着人类永远解不透的无穷奥秘。正当我面对夏夜的港湾遐思回想时,友人前来告诉我,杨振宁先生已从美赴港,明日将专程来参观画展,让我务必不要再安排其他活动……

杨振宁博士是蜚声全球的科学泰斗,天下谁人不识君?画展落幕后,虽得诸多名流方家、富商巨贾的垂青,但杨先生能于百忙中拨冗小会,不能不说是一种殊荣。尤其是杨先生对书画的鉴赏,也是造诣颇深。翌日上午,杨先生自己驾车来到展览大厅。他宽阔的额头,匀称的身材,黑发中已杂有银丝,目光慈祥而深邃,翩翩然有学者风。当天与我握手相识时,他谦谦然,蔼蔼然,手握了好大一阵子才放开。杨先生对每幅作品看得都很仔细,并不时给予赞誉。杨先生在我所作的巨幅工笔虎《早春》《梦乡》前驻留良久后,轻声曼语地对我说:“近代人画虎,早年首推张善孖。现在,你的工笔虎、写意虎,的的确确是挣脱了前人的绳墨,使人耳目一新,有美术评论家说你的虎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看是中肯之言……”杨先生对我的画作勉励有加,令我铭感五内。

看完展览,杨先生亲自驾车接我们去中文大学,并说中文大学的校长马临教授,艺术系的文楼教授正恭候我们莅临。

一位年将70岁的老人,一位名字像春雷一样响亮的科学家,还自己开车,怎么还不配个司机?杨先生淡淡地说:“在美国都是自己开车,我也早已习惯以车代步了。”

我心想,我今天的司机,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恐怕国家主席、总统也没有大科学家给开车的吧!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疾驰。杨先生灵便地驾驶,好像是一个年轻人……

参观完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我们来到杨振宁博士的研究室,室内摆放着一尊杨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有一米多高,那是雕塑家傅天仇先生的手泽。这铜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铜像雕刻的是一颗智慧的头颅,这头颅不仅属于中国,属于美利坚,更属于全世界;这铜像,再现的是一尊伟岸的身躯,平静的外表内有一个沸腾的大海,大海挟着生命的激流去为整个人类献身……

我们分别与杨先生在铜像前合影留念。

返回本溪不久,我收到杨先生从大洋彼岸寄来的他的两本著作:一本是《读书教学四十年》,另一本是《读书教学再十年》。捧读杨先生的两本著作,我看到了一个中华人杰50载的奋斗轨迹,看到了一位科学巨匠多彩的心灵……

关键词:冯大中,杨振宁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