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辉:广东美术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每个时期,都提出了新的命题,而每个命题也都由广东美术家破解与实践。他们抱着其命惟新、开拓创新的精神,与时代变迁相同步,才有了开拓创新的理念与动力;与人民相结合,才能够在画面中塑造人民的形象,创新才有了着落点。
这个展览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洋画运动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链锁式反应。这些最早出国留学的广东画家,让我们看到油画如何与中国构成某种精神情感的关系,如何开启中国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口。
在中国画部分,这个展览特别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画最早的变革应该说是从“二高一陈”开始,尤其是高剑父提出“新国画”的概念。而“二高一陈”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广东的,他们的主要思想是在上海萌发并与海派画家一起熔铸并推广的。
“新国画”的概念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画和西洋写实绘画的结合,另一方面提出了“中国画如何表现现实”这个中国画现代性的核心命题。
实际上它不仅体现在岭南这一个画派上,它体现的是20世纪中国美术,尤其是传统美术迈入现代社会所形成的转型思考与实现路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折中中西,融会古今”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口号与探索路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关山月、黎雄才等为代表的广东画家率先对社会主义社会新现实的积极描绘,以表现劳动人民在新社会焕发的精神风貌来发掘现代山水画的江山多娇。
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是美术史上人人皆知的经典。这件作品的创新不仅仅是传统笔墨与写实造型结合上的新变,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现代社会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普通劳动者终于有了选举权,它所揭示的社会内涵无疑是深刻的,这才是中国美术现代性最核心的内容。

“新”一定落脚于艺术语言上,比如说现代水墨处理笔与墨的关系,也一定涉及轮廓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比如林蓝作品《淋漓》,它表现的是我们特别熟悉的郑板桥所画的手中之竹、眼中之竹与心中之竹。
我想,林蓝希望通过这张画来表现墨竹所暗示的传统如何展现新时代之竹的时代审美特征,她把现代性视觉的形式感融入画面里,把现代水墨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放进去,而它同时表达了中国人对竹子的敬畏、崇尚。即便墨竹都可这样再创造,这就是不离传统的其命惟新。

传统中国画经过“二高一陈”,经过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再到今天的尚涛、林墉、陈金章、许钦松、陈永锵、方楚雄、李劲堃、林蓝等广东画家,还有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的罗玉鑫以及广东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都体现出“其命惟新”这种代代接力的创新精神,而每一代的创新着力点并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