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辉:我觉得意义特别深远。上海与广州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在建立现代城市的过程中均曾得益于口岸文化的开放性,从而形成了这两地的互动,与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共同缔造。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今天的广东百年美术大展来到上海,终于让这两个城市的艺术合流了。这个展览让我们可以看到广东与上海的紧密关系,让我们更宏观地认识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的步履,其中当代艺术作品展区,都可以说是当代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成果的中国经验。
五光十色的艺术背后,是社会变革、文化发展和视觉现代化演化的暗线。经济发展决定了区域文化发展的高度。在此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中国现代性演进中所扮演的共同角色,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乃至于它的文化的样貌,都显著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与地区。
今日,当广东美术在新时代以大湾区美术的概念凸显而出,将构成一种更恢宏深远的背景,也更加会紧密地与国际化、海洋性联系起来。所以,我在看了这个展览后,特别震撼。
我认为这可能会给上海艺术界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给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艺术家带来压力和动力。因为展览所展示的广东美术面貌特别整齐,所体现的“其命惟新”的思想内核特别强劲有力。我相信,这个展览一定会在长江三角洲引发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把视觉新质作为驱动力
羊城晚报:回顾过去百年的艺术历程,可以为当下的创作带来怎样的思考?
尚辉:在某种意义上,本次展览堪称粤港澳大湾区美术的先行示范,其价值已超越广东百年美术史的范畴。今天,我们处于视觉文化的新时代,我们把视觉新质作为艺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在当下理解“其命惟新”?看完展览,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其一,视觉文化发展、数字图像应用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冲击和活力。如何积极运用数字图像生成当代艺术作品,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第一个课题。对此,这个展览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在广州三年展的梳理中,可见来自南方的当代艺术实验及经验,在国际交往中、在当代视觉文化的推进上开始形成崭新的艺术风貌。
其二,视觉文化探索需要密切建立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着力表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当代文化的发展某种意义上都是传统艺术的当代视觉转化,如何认识传统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的艺术是视觉之新,但和传统也疏远了,尤其是艺术与现实葆有的诗意泛白了。今天的中国画画不好的原因,除了笔墨精神的无存,更缺失笔墨的时间与修养的锤炼与提纯,归根结底,缺少文化和心性。
油画也是这样的,甚至对油画要不要继续画在当代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但是在中国依然看得像中国画那样重,广东还是当代中国油画创新发展的学术重镇。这个展览给予我们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如何发展视觉新质,将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刻的审美感受和社会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中外一切优秀艺术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符合我们当代的艺术。
(记者/朱绍杰 梁善茵 何文涛,来源:金羊网)
艺术家简介

尚辉,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