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第四个国学特征:国学文化输出和书法传播。
书法代表中国文化的播撒全世界先行一步,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将中国的汉语列入他们的高考范围,全世界有一亿多人在学习中国的书法。
随着中国书法和国学持续不断的输出,中国书法史和书法教育史一定会成为国际书法史和书法教育史。中国的书法一定会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各国文化人走近东方文化的审美爱好者。
何为诗意典雅之大美?
技法的法度性、内容的国学性、音乐的韵律性、线条的空间性、审美的主体性、境界的高迈性。这些美学美育原则可谓千目所视、分外严格。
20世纪初,疑古派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等,文化虚无主义甚嚣尘上。
21世纪初,一些人哈美、哈欧、哈日、哈韩,一味强调书法形式、结构、张力、视觉冲击力,抄袭西方“后现代主义”。究竟何谓书法,守正创新还是守“邪”标新,这是当代美学美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编码。书法在初级阶段是“写字”“结构”,中级阶段是写“个性”“情绪”,高级阶段是写大国国学之“文化精神”。可以说,格局不同则境界不同。
何为书法美育培根铸魂之关键?
中国书法美学复兴和美育展开。有着积极的当代意义:其一,书法是汉字历史和人文意味的审美体现;其二,书法是经史子集意义承担,促成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其三,书法是中外文化交流重要使者,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达到一亿人;其四,书法是青少年一代修心养性,老人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书法美育具有专业的学术针对性。
一是美育根基,基于西方现代性改写中国文化身份,为应对“后现代低俗化”、书法界出现的无文化反文化等怪现象,必须提高学生群体鉴别美丑、规避伪恶的能力。
二是思想范式,纠正书法唯技术主义、唯西化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等偏差。
三是美学风格,尊重经典,典雅清正,简淡流美,大道至简。
四是人文价值,提高书法文化品味和人文价值,追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强调在文化矫正陶冶与不断自觉打磨中,生成为全新的具有书法美学精神与审美品格的新人。
五是国际眼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书法面向世界,“走出去”着重塑造东方文化身份和形象。
近年来,一些“专家”说起美学美育言必称西方。殊不知在中国上古时代,就有周公“治礼作乐”的美育实践和美育观念——“六年制礼作乐”(《尚书大传》)。殷商国学有礼、乐、射、御“四教”,“乐教”已开始成为主要教学内容。还有“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要写书法、射箭、驾车等,可谓德智体美劳皆备。《礼记·王制》说:“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到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更是重视诗乐美育。可以说,中华民族至少在2500年前,就已重视美育之国,强调美育理论和实践,并认为艺术美育的核心意义在于人与文化之“和”。
如今,书法美育应大力促进国学和书法美育进入青少年学生心灵。让书法同样成为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双重提振”的文化软实力。少年强则国家强,文化强则民族兴,美育强则心灵美。
在书法美育教育中,使新时代国学和书法通过“书”——写字认字、书写书法、传承经典,让我们的灿烂悠久的书法美育和国学大美一代代传承下去。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通过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美育教育,培根铸魂让国人拥有文化自信;通过美育教育,培元固本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通过美育教育,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文明根基!
(文/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创所所长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