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重视美育,社会意义在哪里?
梁江:在当下重申“美育”的意义,加强美育很迫切很重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其中,儿童美育直接左右未来美术事业的走向,但更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创造能力和精神素质,这构建的是立体的审美,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
采访者:现在提及的美育观念,最初是从国外传进来,如果看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又是如何对待美育的?
梁江:美术教育是发达国家发掘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在欧美各国,很少看到中国延续了几十年的美术院校设置方式,更难以见到中国式的整齐划一的训练方法。各种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学院都在强调切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鼓励创造性。在艺术当中,胆大妄为,异想天开,勇于冒险是有创造力的体现。中国和欧美在美术教育上的不同,表明了教育上的观念差异。可以说,欧美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作为培养能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而当代中国,成为专业美术家是许多人首选的目标。如果仅仅作为美育,无疑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之法。
当人们发现童真的可贵时,早已不是孩子
采访者:毕加索晚年常言,自己要向儿童学习。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儿童的世界”,如果在儿童阶段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对他们的成长是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梁江:我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或者如同丰子恺所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真、善加上美,无疑已经是文学和艺术演绎了千百年的主题。不过,成人进入的是受限制的世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规行矩步之处比比皆是。情性、心智、思维方式生出定性和惯性,从而也遮蔽了艺术的天性。所以,丰子恺一再感叹童心难得。“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习惯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儿童“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明代李贽认为人们已为义理所障,乃主“童心说”,“至文出于童心”。法国著名画家高庚则说自己是“一个孩子和一个野人”。至于从儿童世界去寻找艺术起源和艺术特质的事例,在中外都不胜枚举。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艺术的本质更是自由的。但当我们发现童真的世界最为自由的时候,却又早已脱离了孩提时代。这既是人生的悖论,也是艺术的难题。
采访者:不少家长可能会认为,美育就是美术的事,认为自己孩子不走美术的路,就可以不用太在意美育的相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一些家长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
梁江:近年少儿美术教育的方式,已经逐渐出现了偏离固有模式、接纳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变化。不少人已意识到为当画家而学画是狭隘的,一些有见地的教师在教学中让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的训练占了相当比重。也就是说,贴近童真本性,注重创造才能的方式得到很大重视。这种变化,无疑是整个美术教育发生变革的合理结果。
也许,未来的发展会证实,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色彩规律的感觉,对形体组合的认知,对空间知觉、视知觉方面的有效训练,可以导致一种远比当画家,远比审美效应重要的能力。这种非同小可的能力便是创造性想象力。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之一切,它是推动进步的。因此,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断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