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焦兴涛|“先立后破”、雕塑创新与艺术的“新质生产力”

焦兴涛|“先立后破”、雕塑创新与艺术的“新质生产力”
2024-07-06 16:34: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新质生产力日益被重视和关注,成为中国经济新旧交替转换赛道的重点。而与新质生产力有着紧密关系的另一个词是“先立后破”。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时强调了“先立后破”这一行动指南,其已成为讨论通过新质生产力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稳定密切相关的方法论。“先立”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后破”是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必须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体的现实基础上,否则,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将会受到破坏,进而有可能引起发展安全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先立后破”为处理存续和创新、现状与未来、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路径和方法。

如果对应这个词的传统用法“先破后立”“不破不立”,也许可以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态度。“先立后破”,意味着尊重历史延续的积极创新和努力拓展,是杜绝一蹴而就的非理性冲动下尊重既有现状和基础的积极改变。

文化艺术领域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对于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在今天的创新创造而言,“先立后破”是一个需要被充分认识和理解的观念和方法。首先,从长时段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化和艺术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呈现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异域文化的输入和挑战,最终通过吸纳和融合汇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创新和传统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和过程,而是内在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之中。再次,在创新的过程中,“破”并非“立”的先决条件,“破”只是“立”的结果。最后,“立”是从无到有,是创造创新的关键和核心,“破”易“立”难,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创造是最具价值的文化发展,也是生产力跃升以及文化创新的关键。

图片

焦兴涛 传来的都是好消息藤编、声音装置350×186×220厘米2020

四川自贡田野艺术展上展出的非永久性公共艺术作品,放置于田野的高处,观众坐进喇叭口之后,触发声音。音频来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记忆感的电影主题曲、流行音乐和乡镇日常生活声响的混剪编辑。

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同样需要“先立后破”。

什么是“新”?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概念,如果我们把相关的英语词汇加以对照分析,从细分的语义层面就会发现其中不同的针对性。在英语中,“新”可以是“new”和“novel”,前者侧重于时间的先后,而后者更强调新颖和独特。对应于“创新”,英语中常见的有“innovation”“creativity”,“innovation”强调原创和新颖的观念、方法的产生,“creativity”侧重描述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价值层面来说,鲍里斯·格罗伊斯提出:“新作为一种宝贵的他者”“什么是新这个问题可以等同于问什么是价值”“创新其实是一种否定某种文化传统后再适应传统的行为……肯定式的适应意味着,新作品需把自己塑造得与传统相似。否定式的适应则要求新作品与传统不相似,与传统形成对比。”〔1〕

什么是“创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创新者的课堂》中,提出了在经济领域的两种创新观,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原始创新,是从0到1的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创新;延续性创新是指根据现有市场上的主流需求,不断改进、完善产品和服务,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改进。两种创新的区别在商业领域如同苹果和诺基亚的区别,诺基亚所代表的延续性创新体现为不断在移动电话的概念下发展拍照、按键优化等附加功能;而苹果的颠覆性创新则彻底改变了手机的基本属性,使之成为互联网的移动终端,颠覆性的触屏技术彻底抛弃了机械按键。另外一个案例是二维码的发明和使用,原创在日本,而大规模的有效使用是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样需要两种创新。从大尺度的文明史来看,所有在当时看来颠覆式的创新最终都成为这个文明的传统,而延续性创新则着重于对文化基因的延续再生。两种创新也可以看成鲍里斯·格罗伊斯所说的对于传统的“肯定式适应”和“否定式适应”。

不同的创新观念和方式的互动叠加形塑了我们的传统,同时不断指向未来。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关于新的解释是“一曰淬沥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2〕作为“本有”的既有的传统和文化,可以通过改造命名成为符合时代需求和价值观的“新”的内容,作为“本无”的部分则通过建立于文化交融互鉴基础上的创造而发展出“新”的形态。“有”和“无”的区别,是改造和突破的区别,就是以中华文明为基底,用今天的观念思想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进行转译和重新阐释的、大胆的、从无到有的创造,也就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片

焦兴涛 一三八九六一五二一五三木材5000×350×300厘米2019

创作于重庆酉阳叠石村。用当地取暖用的劈柴,搭建了一个电话号码,在展览期间,作者用这个号码接打电话,尽可能回答观众的各种问题。如:“13389698569喂,你好,我想问一下,你知道酉阳那个叠石花海的电话号码吗?就是说我们定了明天的票,但是那个下雨了,可以往后面推一下吗?我觉得是可以的。麻烦你帮我问一下,因为我们是在秀山这边。那我待会问了打给你们吧。好,谢谢!”“13608331754你那个作品咋个找得到呢?好!好!通了就行了,说明你是真的。”……

“先立后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文化的创新创造至关重要,即使在历史的某些时候,“新”看起来几乎等同于离经叛道与匪夷所思,但如果试着从未来回看,大都是对文脉有机体最好的充盈,所以要“先立”。而“后破”意味着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改造同样重要。先立后破,意味着原始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的统一,揭示了文化传统的整体延续性和不同时代所要求的文化的特异性的关系。

“先立后破”的艺术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领域内部的“先立后破”,一个是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先立后破”。以笔者所熟悉的雕塑领域的创作和研究为例,来看看这两个层面的“先立后破”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是现代雕塑概念的引入和确立。在中国漫长的文明文化史的进程中,人们创造了数量巨大的木雕、石刻和泥塑作品,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的摩崖石刻、寺观庙宇和楼台亭阁之中。然而,“雕塑”一词的使用,却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日本艺术史家大村西崖认为当时日本使用的“雕刻”并不能完全表达这门艺术的全部含义,并认为应当把做减法的“雕”和做“加法”的“塑”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表述这个概念,故此创造了“雕塑”这个词汇,并与“美术”这些近代日文词汇一起,被王国维等介绍到中国。“雕塑”的概念由此在中国生长并成为一门艺术的专业并获得了发展。〔3〕在这个新词汇没有被确立与通用之前,显然,并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雕塑”的形态,也不能认为古代的文献典籍中从来没有关于“雕塑”的认知和论述。事实上,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文辞字赋中,都能发现与“雕”和“塑”有关的描述。雕塑作为一种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核心的规定性和价值是一个共同创造、共同命名,并在文化的交融中,甚至是在文化的竞争中博弈显形的过程。与此同时,现代意义上的“雕塑”一词一旦产生,就意味着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关系的确立,也意味着完全不同于过往的艺术创作观和教育体系的确立,决定了雕塑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全新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全新的价值创造,是从无到有的“立”。但是,新概念的一切要素都内在于既有的中国文化的系统之中。

图片

焦兴涛 圆加杠铁、漆300×200×20厘米2017展览于深圳人民公园

关键词:焦兴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