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句“书画文章集世长”巧妙地引入了另一层文化维度,书画与文章,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黑陶艺术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刘浩先生正是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的高材生,兼攻音乐,是书画艺术的科班出身,投入黑陶艺术得心应手。此处的“集世长”,不仅强调了这些文化遗产的长久流传,还暗含了它们与黑陶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关系,展现出一种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美好图景。
随着第三句“今日创新皆历史”的出现,今全诗的视角转向了当下,甚至指向了未来。这句诗意在表明,任何今天的创新与努力终将成为明日的历史,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的边界。对于黑陶艺术而言,这意味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
尾句“初心不忘永宏扬”作为全诗的收束,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愿景的展望。“初心不忘”强调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一位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都应牢记自己的初衷与使命。“永宏扬”则寓意着这种文化和精神遗产将在未来的时空中持续发扬光大,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整首诗通过对黑陶艺术及其背后文化脉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仿佛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的时空对话。
丁再献给予刘浩先生以高度评价,这从丁先生此前为其撰写的这副对联就不难看出,联文为:
东夷美学传承使者,中国黑陶创艺名师。
骨刻文集句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浩先生
甲辰秋月丁再献
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龙山文化,那是人类文明初绽芳华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两种极具标志性的文化遗产横空出世,它们分别是被誉为“史前艺术明珠”的黑陶与神秘莫测的东夷骨刻文。黑陶,以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馨"的特点,成为了当时社会高度发达制陶技术的直接体现;而东夷骨刻文,则是在兽骨上镌刻的文字雏形,记录着先民的生活点滴与信仰观念,两者均承载着早期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在时间轴上的紧密关联。据考古学研究显示,这两种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距今约5000年前后,几乎覆盖了整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关键过渡时段。这一重叠的时间窗口,为后人提供了极佳的研究视角,去探讨早期人类社会结构、宗教仪式、生产生活方式乃至语言文字演进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黑陶与东夷骨刻文,尽管形式各异,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前者以其精美绝伦的外在形式,反映了古人对于美的不懈追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后者则以内敛深邃的信息编码方式,传递着先民的思想意识与知识体系。二者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使得这段遥远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干枯的史料,而是有了温度、颜色与声音,变得鲜活而立体。更为重要的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为解读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早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关键线索。它们共同证明,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黑陶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先民们就已经拥有相当程度的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复杂的技术流程,创造出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奇迹。同时,这些珍贵文物的存在,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文明的独立起源与多元一体特征,为构建全面客观的中国历史叙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证据链。
综上所述,黑陶与东夷骨刻文不仅是两座屹立于时间洪流中的文化丰碑,更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走过千百年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征程。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早期中国社会的认知框架,更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演进规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研究这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些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让古老的智慧继续照亮未来之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守护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繁荣与昌盛。
丁再献先生的诗句,如同一道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让人在品味黑陶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韵味与精神力量。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与珍视身边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无限智慧与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