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笔者在多年对胶东民间艺术进行深入考察和多方探索的成果。除了上述在剪纸类型和阐释方法的新颖性,文章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提出的“窗花系统”概念,该部分整合而成的文章“窗花系统:胶东民间剪纸的群集性呈现方式”,因其新颖创见被《装饰》杂志评为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提出的“原型创生”“画面建构”“摹制歧生”三分法揭示了民间剪纸图像生成的内在规律;对剪纸人物图像的“伛偻式”“厚服式”,动物造型的“与伴式”“拟人式”等分析,开辟了剪纸图像阐释的新视野;对“繁美与雅致”“朴拙与灵动”“地域四分法”的风格描述澄清了民间剪纸描述的混淆,并将风格建构在具体的地域文化场景中。
著作撰写得到了多位剪纸界艺术家和学者的支持和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说,《胶东剪纸研究》是学术继承和创新的结果。山东著名民艺专家和剪纸学者鲍家虎先生指出,“山东剪纸以胶东剪纸最为丰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胶东土地上基层文化的突出代表。目前,剪纸艺人、作者、收藏者、研究者众多,但像孟宪平这样以胶东剪纸为课题,身体力行作全面调查和研究的还是曲指可数,并且为孟老师能洋洋洒洒写出30多万字的力著而深感敬佩。前几年笔者主编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胶东卷》上下两册,主要内容是以图为主;而孟老师的《胶东剪纸研究》却以理论文字为主。如两相参照,可谓相互补充的姐妹篇,也是山东剪纸研究的巨大工程并共同影响后世。”
曲绍平教授在项目研究中给予了持续性的关注和支持。作为鲁东大学胶东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曲教授深知对民间剪纸进行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关于本书他指出,“胶东民间艺术的系统性研究需要理论水平更高的人员参与,也需要研究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胶东剪纸研究的现实状况,孟宪平老师迎难而上,经过艰苦的文献研读,图像、实物材料分析以及与相关研究者和艺人的调查交流,完成了这本著作。他提出以民俗剪纸、民艺剪纸、现代剪纸的研究框架展开对胶东剪纸的体系性研究,从艺术学、图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多角度清晰细腻地阐述了胶东剪纸的发展演变历史。他的研究和阐释方法多有原创性,对胶东剪纸的核心问题——现代发展趋势做了充分而有力的阐释。这本著作填补了胶东剪纸体系性学术研究的空白,对提升胶东民间剪纸艺术的学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烟台剪纸博物馆馆长、胶东剪纸收藏家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强先生,在项目研究中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在看到这本著作的书稿后,他用十分真挚的话语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和宪平兄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相识,源于他供职于鲁东大学期间对胶东剪纸的研究。受地域文化影响,烟台几所大学出现了几位在胶东剪纸收藏、研究和保护等方面颇有成就的学者,宪平兄即为其中之一。看过他写的样书后,我不禁惊呼一声好。他的研究成果让我惊讶,这本书对于胶东剪纸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所涉内容十分广泛,这是过去的研究者没有做过的。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宪平兄对胶东剪纸的热爱。”李强先生数十年来投身胶东剪纸收藏和研究,不仅有多种著述,还收藏有大批珍贵的早期剪纸原本和熏样。在我们相识相知的日子里,观看他的收藏充实了我对民间剪纸的真实体验,为开展这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工商学院的郭万祥教授也是一位十分有才华和成就的胶东剪纸收藏家和艺术家。我和郭教授也是因剪纸相识,多次去他的住所和工作室观摩他丰富而精美的收藏,听他讲述动人的剪纸调研和收藏的往事。他很认真地阅读了本书文稿,很热情地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和孟老师是多年的同道好友。他多年来对民间艺术吸收和融汇,在研究中将自己的审美取向紧紧贴近本土文化,写出这样一本著作,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即研究过去又紧跟时代,对民间艺术的整体思考迸发出热烈的火花。《胶东剪纸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严谨的文字论述,通过文字和丰富的纹样分析对胶东剪纸做了细致的研究,把纹样造型、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剪纸所蕰涵的传统文化寓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人享受和品味。”
《胶东剪纸研究》力图通过丰富的剪纸图像及其对它们的分析,展开饶有趣味的观念和意涵的探讨。书中引用和讨论的剪纸作品,多引自公开发表的剪纸画册,部分也使用了网站和期刊图片。除少数情况外,剪纸提供者多为收藏家而非创作者,这是民间剪纸性质决定的:大多为民间传承性和复制性图像。毫无疑问,正是收藏家和学者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并使用这些珍贵的民间剪纸资料。著作呈现了对胶东剪纸进行的思考,试图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颖的看法,但仍需承认,这些思考是尝试性的。也许研究的真正价值正蕴藏在这种有趣味的、尝试性的探究之中。
(文/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