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淑华的艺术
李淑华出生在漳州的一教师之家,毕业于龙溪师范。在漳州这一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得到了良好的艺术启蒙,在工笔画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禀赋。她不仅在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上深耕细作,同时也敏锐地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完备的技艺而受到广泛赞誉,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李淑华擅长使用工整线条,每一笔线条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她的工笔人物画既有严谨的造型,亦不失灵动的韵味,细腻而唯美。在色彩运用方面,她善于运用鲜明而和谐的色彩组合,使画面色彩丰富而不繁杂,鲜艳而不失庄重。无论是年画还是工笔画,她都善于通过色彩的过渡和布局,营造出和谐美观的画面效果,作品富有装饰性美感。在工笔人物造型上严谨扎实,注重细节刻画,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细致的描绘呈现出来。她不仅注重形似,更追求神韵,作品很好地体现出女性艺术家的细腻与温柔,情感的丰沛与委婉,既可以看到仕女的婉约与典雅,也能共鸣到现代人物的活力与情思。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庆丰收》是全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精品,当时《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福建日报》都先后刊发了该作品,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李淑华的艺术生涯,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她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使作品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她的年画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内容。改革开放后,她逐渐吸收现代艺术元素,作品变得更加多元,并富有现代感,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现代社会的时代气质,情以时迁,这都是非常难得的。
关于林俊龙、李淑华的神合之作
林俊龙和李淑华伉俪是20世纪福建画坛的骨干人物,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作品代表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建省的美术创作的水平,也是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一个亮点。两位画家是夫妻,也是艺术上的伙伴,共同见证并参与了福建美术的发展。他们二位擅长合作,且能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长,通过共同的艺术语言和理念,创作了一系列精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64年,林俊龙与李淑华合作的《龙江颂》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龙江颂》是一组以写实的素描造型技术勾勒、融入传统工笔表现技法的连环画,共16张,作品巧妙地将写实性与纪实性相结合。显示出二位画家极强的人物造型能力,以及对于场景的铺叙与控制能力。与话剧《龙江颂》、现代京剧《龙江颂》一样,这幅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幅代表作,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史中有着“碑性”的意义。
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林俊龙与李淑华两人有三幅作品入选,其中,年画精品《水仙花的故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在当时的全国、福建都极为罕见,引起了美术界广泛关注,产生了深远影响。《水仙花的故事》(挂历)一上市就很快售罄,在漳州引起轰动并成为许多市民的藏品。其中《水仙花的故事》(大型壁画)嵌在当时刚建成的漳州大酒店大堂壁上,让人记忆犹新。2008年,时隔25年后,《水仙花的故事》作为馆藏年画精品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林俊龙、李淑华夫妻二人的合作艺术,在美术界留下了佳话。反映他们在艺术创作上艺术观点与审美理想的默契,也是夫妻二人情深意笃合二为一的最佳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