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创作中,关注当下舞蹈创作的新动态,探究当下舞蹈创作的新路径。回观“荷花奖”参赛作品,在“荷香舞韵”中理性剖析,深刻思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涵义,探寻舞蹈创作与发展的“理实之道”:以传统之眼拓展身体美学之维、以理性精神重塑身体言说之秘、以回归之境重构身体承继之路。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的深层精神追求中,凸显身体交响下的时代赞歌与文化脉动。
2024年跨年之夜,“山东新年文艺晚会舞蹈专场——稚童,白发,皆舞芳华”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隆重上演,此次专场迎来了舞蹈界的盛世欢歌,不仅重温了“荷花奖”舞蹈比赛的经典作品,还将齐鲁文化、少年风貌、群众文化、青春记忆融入作品,以舞抒怀,演绎了对生活与时代的热爱。尾声更是将热烈的气氛燃至巅峰,山东舞蹈界老、中、青三代演员分别闪亮登场,熟悉的身影,曾经的芳华,全情的投入和绚丽卓越的舞姿,在万众瞩目下引发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让我们一起在跨年舞蹈专场中回顾2023年舞蹈盛事,在身体交响中思忖时代赞歌和文化脉动。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的一年,是全方位感受“中国速度”和“中国科技”的一年,中国艺术的发展亦在新时代文化振兴和科技引领下开新局、创新高、展新篇。2023年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现代舞、当代舞终评,民族民间舞蹈终评相继在沈阳、深圳、济南落下帷幕。三场舞蹈赛事均呈现出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艺术追求的创作样态,将文物遗存的舞蹈形象和民间承继的舞蹈风貌,在文化意蕴钩沉和时代审美动态融合中解构重建,在科技赋能加持下既增强了舞蹈叙事的言说性,又开拓了舞蹈本体的抒情性。诸多作品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的深层精神追求,为新时代舞蹈创作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内涵和新气象。癸卯年末之际纵览回味本年度“荷香舞韵”,理性剖析“舞坛盛事”代表性作品,深刻思忖作品现象所蕴含的深层涵义,探寻舞蹈创作与发展的“理实之道”。
“荷”韵流芳:
以传统之眼拓展身体美学之维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再造,是将中国戏曲、武术、汉画像、敦煌壁画、飞天乐舞的形象与时代审美融合构建的身体语言体系,是“千年古韵”与“时代审美”的结合。形神兼备的表达方式,以腰为轴的发力原则,圆游其中的运动轨迹,“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的境界追求,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审美范式。2023年4月,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舞台上,透过古典舞者飘逸灵动的舞姿,领略了华夏文明的尚古之韵、诗经之风和唐宋之美,颇有“舞林”高手汇聚一堂共同切磋“舞艺”之势。编导对舞蹈结构的巧妙架构和深厚的编创功力,加之演员对身体随心所欲的控制和深层寓意的厚重表达能力,呈现出强强联合下的完美演绎。获得评选大奖的三个作品既能反映当代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创新意识,又能体现当下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的三个创新维度,通过参赛作品所呈现出的传统之眼对当代身体美学的审视与重塑,反映出身体承继下的文化脉动景象。此次大赛更像是别具一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将赓续千年的华夏文明以舞蹈的形式,进行不同古典题材和古典舞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多元艺术融合的审美重现
多元艺术融合下的现代审美意识创作,是此次大赛作品所呈现出的第一个创新维度。《骏马图》以水墨画质感的艺术品相在入围终评的47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创作灵感取材于徐悲鸿的“奔马”系列,以男子群舞的形式塑造“马”形象,动作处理简洁明了、刚劲有力,灯光运用新颖大胆,在黑白晕染、动静相合之间营造出中国水墨意境,豪放的泼墨渲染和劲秀的线描写意在层层递进的结构叠加中被逐渐强化显现。奔马雄骏的身姿,矫健的步伐,轻疾间透露出抖擞的神韵和不屈的气质,作品在节奏、画面的处理中运用了水墨留白、虚实相生的手法,给足了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向心力、凝聚力的队形流动、画面铺设和万马奔腾的意象营造则使观者深刻感悟到演员身体中那奔涌前行的不竭动力和豪迈的民族力量与民族精神。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传统绘画艺术、传统审美精神与舞蹈艺术、时代审美之间不留痕迹地交汇融通,在古典语汇与现代意象的完美融合下以感荡人心的艺术魅力走进了当代人的心中。观舞的同时,又像是在艺术家的导引下多维度解读并欣赏动态的《奔马图》,于舞台之上氤氲了骏马奔腾的各种意境,马的深情、马的桀骜、马的自赏、马的精神在舞中画、画中舞、光染色、乐诉情的多元艺术融合中重现舞台。
(二)考古文物的动态转化
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的转化型创作,是本次创作所显现的第二个创新维度。《散乐图》以辽墓壁画“散乐图”为创作基底,生动再现了古壁画中歌舞繁盛的场景与民俗文化。作品中觱篥、箫、笙、琵琶、鼓等吹拉弹奏同声和曲,与舞相融,乐舞人裙袂蓬阔,碎步抖肩,跨越时空款款而来,北方多民族文化糅合的包容性和契丹民族特有的古拙粗犷,在此舞中一览无遗。从舞姿、队形、服饰、妆容,到道具、阵列次序、排位特点均以古为鉴,可知、可视、可感、可考、可察、可究。顿挫突闪的舞态,以及流动与骤停交替间所构建的视觉效果使壁画文物中的辽代舞乐人穿越千年“活化”于舞台,在舞蹈的过程中既能见其壁画之形又能感舞风之韵,实现了在突破中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彰显时代的艺术追求。作品在寻古、访古的过程里实现了古与今的交融呈现,在文化的跨时空碰撞中以舞蹈的形式对传统进行了时代解读,既探赜出唐宋乐舞的遗绪,又重现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簪花一卷》《簪花仕女》《富春》《归义》《铅华·满壁》《巴女拓影》《绿釉陶男俑》《三足问鼎》等均属于这一维度的创作,在艺术表达与呈现方式上各有千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转化增添了新气象。
古典舞《散乐图》(演出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三)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
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创作,是此次大赛创作导向的第三个创新维度,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编创中对舞武相合的深化理解与外化。“意气形合一”是中式身体美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追求,从“无形至有形”,再由“有形至无形”的转化蕴含了深厚的哲学观点和道家思想。《觉》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中国古典舞与武相通,亦可相融,由武术之“形”与太极之“意”入“境”,通过身体觉察感悟“心意六合之玄赜”与阴阳、武术、八卦等传统意象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提沉吐纳、大开大合、刚柔并济、一招一式和由内而外的劲力之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规律中进行古典身体美学的研究与呈现,语意表达注重对身体的本体性开拓与创新,在知行合一的身体觉知中感悟其道。《拳掌形意间》和正在火爆巡演的舞剧《咏春》既是这一创新维度的实践者,在中国式审美的关照与当代审美的影射下,在由形入象的纯舞性写意导引下,开辟了中式传统身体美学于当代表达的新形式。
(四)身体语境下的文化脉动
身体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承载者与记载者,在舞蹈发展的长河中,身体承继的不仅是中华历代的智慧,更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根基的品质文化。在文化、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回望文化脉动,在凝神静气中溯源头、创新篇是当下舞蹈创作的自觉追求与精神向往,这种气节在本次比赛的诸多作品中均有显现,也是身体语境下对文化脉动的承继。山东艺术学院的原创作品《蹴鞠巾帼》是我省唯一一部入围此届“荷花奖”评奖的作品,现场十名“女汉子”以气定神凝之势将拼搏精神赓续赛场。“蹴鞠”源于春秋,兴于东汉,古书《太平清史》记载:“明代国初,彭氏云秀,女流清芬,一身俱是蹴鞠,旋转纵横无施不可骋江湖。”作品立足于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创作,以明代蹴鞠女艺人彭云秀为创作原型,从古文献、青铜镜、古代画作遗存中取其形,在其形式与立意中寻其精神诠释。十名队员女扮男装,以巾帼不让须眉、为国争光的家国情怀影射当今女足的团结拼搏精神,向当下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进者致敬。舞蹈语汇以足下踢球动作为动机,将颠、踢、接、运、顶等运球技术融合古典舞以腰为轴、蓄力而发的动势特点,在闪转腾挪中传球、接球、射门,身体语汇稳定有力、刚劲坚韧,以内在之气贯通全身,在铿锵有力的踢、铲、滑、蹬的激烈竞争中尽展英勇豪迈的阳刚之气。赛场上,队员们团队协作,在有序的布局、防守、进攻中坚韧拼搏,终在临门一脚赢得了比赛。演员们英姿飒爽的舞姿散发的正是儒家精神品格中坚贞不渝的浩然正气,亦是在向我们传达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与挑战,都要秉持永不言败的蹴鞠精神砥砺前行,以齐鲁儿女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品格熔铸传承刚健、仁爱、和谐、包容、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中还有取材于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的作品,如《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橘颂》《洛神》《鸿鹄高飞》《东游》等;挖掘革命历史题材的《那时花开》《南泥湾》等;还有通过现代生活反观传统的《人在草木间》《门神》等,众多题材的作品荟萃一堂,美不胜收。反思《骏马图》《散乐图》《觉》三个作品能够力压群芳的共通之处,正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时代审美做到了极致融合,在作品中既品鉴到传统文化之“形”,又传达了古典精神之“神”,同时兼具中国古典舞语汇的时代审美之需求。虽然有些作品仍存在选材跟风、创作思维固化、编舞技法陈旧、灯光赋能欠缺等问题,在艺术再现中有流于形式之感,或着力于舞蹈动作及舞台构图的华丽,或着力于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呈现,在中国古典舞的语汇创新、立意表达及品相塑造中对艺术性和开拓性的挖掘仍有发展空间。但可喜可贺的是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维度正在打开,在不久的将来终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守传统、创新篇、铸精神”的格局与情怀承担起中国文化建设的己任。
“荷”涌哲思:
以理性之情重塑身体言说之秘
我国的当代舞、现代舞在摆脱了既成风格与动态习规的基础上,在发展与融洽中逐渐形成了饱含文化印迹与中国哲思观的身体言说方式,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又与时代审美融合,作品多以呈现浓烈的思想情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为核心,凸显了中国舞蹈文化兼收并蓄、守正立新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舞蹈媒介下中外舞蹈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互鉴。2023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终评现场,生动体现出中国现代舞人舞悟当下、鉴思未来的艺术追求与火热实践,在促进中西方艺术、文化互鉴的基础上,谱写了身体交响下的时代礼赞。
(一)文脉涵濡下的身体诠释
当代舞、现代舞作为最直接呈现时代风貌的舞蹈种类,既承载了中西互鉴的文化使命,又承担着通过身体言说记述表达“当下”的责任。从身体语义表达来看,当代舞、现代舞是与个体内心贴得最近,能够通过身体言说直抵内心深处,体现真情实感的舞种,这种对“当下”直观性的表达,既有全情的投入,又有清醒的认知,在思想表达和身体诠释过程中文化特性也逐渐具有了显性呈现。正趋于此,现当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可视为中西融合互鉴身体表达方式下,与先进思想、文化形态、时代精神、艺术审美的深度连结、转化与发展。
此次赛事在作品《望道》中开启,也是山东艺术学院代表山东入围的唯一作品,《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探索真理之道的笃行与坚定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对真理的追寻是虔诚的,是迫切的,是执着的,是坦坷的,是永无止境的。道具“灯盏”是希望之光、真理之光,更是砥砺前行之光,在深情回望中,缅怀、致敬陈望道追求真理的精神,在身体言说中传颂、感悟真理之道,增强吾辈迈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激励当代舞蹈人要不忘初心、凝心聚力,怀揣立鸿鹄之志的勇气,秉持展骐骥之跃的决心,勇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通过舞蹈艺术高扬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当代舞、现代舞《望道》(演出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参赛作品中涌现出一批用当代身体语言讲好革命故事的作品。以广州起义红色记忆为脚本的《燎原》,在希望火种的引领下,以燎原必胜的信念,彰显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秋瑾颂》则细腻刻画了“辛亥女杰”秋瑾的革命巾帼形象,昂扬斗志和豪迈之气熠熠闪烁;《延乔兄弟》以温情浪漫的视角,塑造了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者的形象,表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取材同名小说的《风声》,再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仰。还有《南海随想》《二月红棉》《红色之恋》等作品都是革命文化的不同呈现,通过舞蹈艺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在文脉涵濡和身体诠释下,为共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二)意象空间中的身体群像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中国意象善于从虚处着眼,讲究“意”与“象”之外的无限神韵,而西方意象则更加重视对形的表达。这里的“形”既包括物质之“形”,也涵盖精神之“形”。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意象起源于由感知而得来的表象,表象诉之于想象,经过再造,成为“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即意象。意象作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既是直接可感的,又具有幻象的性质。在中西方对意象阐释的过程中都关注到主观内在与客观外在的自然融合,是感性世界的呈现,审美意象是艺术的本体性特征,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此次赛事中的诸多作品均呈现出对当代思潮与人文思想的理解与诠释,通过东西方身体语言体系下产生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思想的执行与贯通,这种身体的表达既多元平等又融合创新,在身体与文化、时代与思想之间碰撞磨合,在意象空间的身体群像塑造中,进行意境的营造与铺设,传达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
以当代舞三个获奖作品为例:《静听松风》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中撷取灵感,大自然的水流、蝉鸣、钟瓮、回响声,与演员身体的内观调息合而为一,结为宁静致远的场域营造,演员身体在蓄力发力、屏息运气间静心导形,武术的劲道结合身体的韵律形成当代舞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涵儒下,于急缓有致,动静相宜,气韵神思间现“意”呈“象”,山水意象、松石意象与武术中“劲如崩弓,发若炸雷”的迅猛发力风格,似松柏劲挺,如飞鸟归林,道出“和而不同”的思想之境。《湾》以湾区人民共通意象为创作灵感,“提灯人”是广东地域民俗“挂红灯”的意象铺设,意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在夜湾、渔火、烛照、海浪中营造出多重意象,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壮丽秀美的生态文明,在群体意象中营造了湾区民心相连相通、繁荣发展兴盛的美好愿望。《塑骨》取“伞骨”意象为其形象,对国家级非遗“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传承过程进行象征性表达,浓郁的民间地域特色音乐与舞蹈中非遗传承的意味珠联璧合,在意象空间中呈现的身体群像,时而是“伞骨”的化身,时而是铸伞人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时而是铸伞过程中的局部呈现,最终汇聚为“油纸伞”的全貌,在当代身体艺术的表达中透视非遗工艺制作过程,塑巴蜀人之骨气,展中华民族志气。以上三个获奖作品虽然在艺术呈现方式上有“各美其美”之势,但在文化涵儒、审美范式、传统美学精神的影射下又有共通的境界追求,那就是在取“象”立“意”中通过意象空间的营造进行身体群像的当代表达,在“美美与共”中深深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的力量。
当代舞、现代舞《塑骨》(演出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