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马翱丨身体交响下的时代赞歌与文化脉动——源自“荷香舞韵”的思忖

李丽娜 马翱丨身体交响下的时代赞歌与文化脉动——源自“荷香舞韵”的思忖
2025-07-30 13:53: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三)哲学命题下的身体言说

现当代舞可谓“用身体讲好故事”的典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是其显著特征,身体化身为最纯粹、最直接的语言媒介,巧妙地运用点性连接和非线性叙事讲述故事,通过演员与观众身体的双重具身化感召引发共鸣,在身体迸发出的力量中推动情感的高燃,在东西方艺术方式和思想体系的融通下,实现身体执行的贯通。当下的现代舞正在向着打破不同舞种、流派进行创作的方向发展,使身体进行更加自由的创作,这种能够透视出身体哲学观的舞蹈表达,既是个体的心灵感知,亦是在体悟生命的自在与自洽中思索、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

统观此次赛事的现代舞作品,整体呈现出创作题材多样、表达方式独特、身体质感超强的特点,多由个体的心灵感知出发,思索与探寻人生的哲学命题。《蜗牛》中独特意象的表达既真实又形象,在身体与圆形容器的各种演绎中折射出对生命的思考。《天鹅湖》跳脱现代舞深沉独白式的话语风格,在轻松愉悦中进行诉说,三人身体的配合、组建、衔接既丝滑流畅又别具一格,在感受看似玩耍性的身体言说中使人置身于深层的思考。喜欢《林中空地》中两位女演员的松弛感,为快节奏的生活送来了舒适与惬意。作品借助海德格尔的哲学理念,在步伐主动、身体随动的运动规律下,进行秩序精准、层层递进的动作与结构发展,在身体具身、情感共振中似乎聆听到心中空地的发声,将隐秘于内心深处的生命之光牵引而出。现实境况下,久违的那份舒适与自由,在轻快的舞步变化中浮出心柢,蓦然感受到东坡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阔达与从容。《重圆》中对双人身体构图和功能性的开发,带着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观》中赋有中国元素的锣鼓点音乐,两人一桌的搭配,在某个瞬间会被迁移到戏曲《三岔口》,在与桌分合起落的双人舞段中,产生了“本我”与“超我”间同频对抗的遐想,正如人生旅途中的不同时段,最终都会在反观中悟道,在逆境中成长。

《停留片刻》《大地回声》《外套》是现代舞的三个获奖作品,演员的身体似乎失去了地球引力,对身体的肆意支配,对情感的超然外化,对生命的思忖感悟,都化为身体的哲思,久久回响于心中。《停留片刻》中舞者常弘基以卓越的身体能力成功解锁身体,打破限制,通过顺畅、丝滑、超能的陌生化身体语汇与观者即刻连接,在通透自如的身体认同中达成一致,生活中的欢乐与忧愁都会在片刻中生发、消失,人生的成长或许就在于某一瞬间的顿悟,身体语境下产生的沉醉感将观者带入不同的哲思境界。在《大地回声》中充分感受到“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舞蹈演员的动作被“限制”于一度空间,运用卡农和复调技法不断深化主题立意,冉冉向上的身体动机使作品呈现出无限的能量递增和精神隐喻,这种冲破一切困难挣扎前行的精神,以及生命原始本能的勃发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感官体验和思想冲击。《外套》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写照,当外套在身,所有的关注都是向外的,人生中被太多的身份与职责催促着前行,卑微、艰难、迫不得已的习以为常,在舞者充满无限可能的肢体表达中,窥见了生命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然而这个状态中唯独没有自己,当脱下外套,仿佛那个充满能量的肉体才真正属于自己,回归短暂的休憩与沉思……

如今,现当代舞在技术能力上仿佛已经摆脱了各种束缚,在突破身体“有限性”的同时不断挑战身体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多重空间对内在情感进行挖掘与表达,甚至通过调动“视、听、嗅、味、触”五感来唤起身体的多重审美觉察,增强身体的能动空间,在艺术表达手法上更加多元与综合,表意方式更具探索性和先锋性,善于通过舞蹈作品探知、触碰现实题材和当代文化心理,以理性之情重塑身体言说之秘。通览此次现当代舞参赛作品,不仅体现出编导对多元题材现实性及现实题材当下性的深度哲思,也充分彰显了编创者在题材选取、立意挖掘、结构设计、审美倾向、语言风格中的自觉探索。

“荷”风遗律:

以回归之境重构身体承继之路

2023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在波光粼粼、潺潺流水的泉城济南圆满落幕。从天山雪域到江南水乡,从骏马驰骋到傣家雨林,从文化传承的守与创到典型人物的歌与颂……不同题材、主题、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舞动中诉说,在身体中承继,尽展民间舞蹈独特的魅力。赛事中诸多作品坚持以“两创”抒写民族情怀,彰显民族特色,在注重创新性叙事表达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身体回归下的传统再造,力与美的融合流淌出文化的旋律和美学的精神,用舞蹈语言生动讲述了民族的团结与发展,通过舞的形式在身体交响与文化脉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彰显

中华民族自古多民族融合发展,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浸润着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民俗信仰、审美范式、人文精神等,舞台上她们正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田野中向我们走来。在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舞蹈作品中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创作,领略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底蕴。

《马铃儿摇响幸福歌》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立意,将传统民族舞蹈与走马竞技文化相结合,欢快自由的身体语汇传达着人与马的和谐共生,把蒙古马的风采、性格、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马铃儿的摇动中一路欢歌,奔向幸福。这正是各族儿女守望相助,追求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新疆舞蹈《爷爷的萨玛瓦尔》以濒临失传的“萨玛瓦尔舞”为创作元素,在厚度与力度兼具、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紧扣“传承”主题,塑造老、中、青三代传承者的形象,突出了萨玛瓦尔舞的代代相传,展现了新生代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取精神。舞者头顶数公斤重的萨玛瓦尔,迈着稳健洒脱的舞步,在连续转身、下跪、直立、旋转等舞蹈动作中彰显技与艺的完美融合。藏族舞蹈《雪之子》以雪山为意象,以纯净质朴、自由洒脱的身体质感传达了藏族人民的精神向往。傣族舞蹈《太平有象》结合时代语境,以写意化的手法对“象”进行了意象构建,铺陈出太平有象、喜乐升平的美好图景。刚柔并济的朝鲜族舞蹈《冬》表现了朝鲜族女性的坚韧意志。瑶族舞蹈《长鼓悠悠》表达了瑶山人民的悠悠长情。安徽花鼓灯《沁园春·灯窝》以乐观奔放的生命热情,塑造了几代人传承花鼓灯艺术的鲜活群像。

图片

民族民间舞《马铃儿摇响幸福歌》(演出单位: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

当代民族民间舞紧紧围绕“立足民族文化之根,彰显当代民族精神”进行编创,络绎纷呈的舞步在真挚情感的艺术化描绘中彰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各美其美的舞蹈风貌与立意深刻的表现内容,彰显出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中的蓬勃生命力,美美与共的表达则是各民族同心筑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

(二)创新发展下的身体重构样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需要。“荷花奖”赛事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创新,不仅是对身体本体的创新,更是融合了科技赋能对舞台呈现样态的创新,在科技赋能和身体语汇创新发展中重构舞蹈艺术新样态。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带来新形态和新动能,在舞蹈艺术创作中充分展现了技术之境对舞台叙事空间的重构,在灯、光、电、舞台装置、道具的铺设下,开拓了舞台空间创制的新维度,对舞蹈的叙事起到了助力与推进。作品《走进光里》备受现场观众的喜爱,男扮女装的老妪通过身体语言,表述了对自己年轻时代飒爽英姿的回忆,灯光融入了舞蹈叙事环节,与身体语汇、服装造型共同形成了本作品的创新样态。首先是妆容的创新,长发飘飘红衣少女的装扮突破了传统蒙族舞造型,与老妪的造型形成传统与时尚的对比。其次是动作语汇的创新,蒙古族舞蹈动律元素融入了街舞的节奏与动机,使身体语言充满了时代感,少女的动作豪放、有力、张扬,老妪的动作虔诚、释放、包容。最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之处是在舞蹈叙事中融入了灯光的叙事,作品中的光影具有强烈的语言性,不仅与舞蹈节奏融合自洽,凸显人物角色的性格和特点,还助力作品进行了叙事性表达。结尾处,老妪不断抓捕光影的动作设置,是作品的神来之笔,在光影与身体的融合中诠释了题目的意味,舞出了不同形式感的传承。

介于身体本体的创新维度,东北秧歌《冰凌花》在创作上有两个突破:一是道具的突破,将传统手绢花的技法运用置于双扇中完成,整个过程自然融洽,没有一丝违和之感,鲜艳的黄色扇面在扇技的渲染下更加突显了黑土地上盛开的冰凌花形象,扩展了东北秧歌身体语汇表达的多样性;二是双主角的叙事设定突破,通过美丽坚韧的“冰凌花”对冰天雪地的顽强抗争,借物喻人,寄情于物,展现东北人不屈的性格与无所畏惧的精神,双主角以扇对话的舞段既是个体间的交融与追寻,亦是对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扬。《江南》则以诗情画意的江南画卷惊艳了全场,一改民间舞蹈语汇的表达方式,三颤步在身体表达中的糅合运用,凸显了江南水乡的气质,扁舟意象、游客、撑船人、始终以“矮子步”穿梭于荷塘中的采莲小女孩,形成了平行空间中不同情境的建构,使整个舞台沉浸在淡淡的水波之中,舞台化为水面,荷风送暖中呈现出一派轻舟摇曳,渔歌唱晚的意境之美。诗意盎然的舞台画面,独特的身体语言表述,将江南的情韵、诗韵向观众娓娓道来,给快节奏的当下增添了一丝清爽与惬意,也将江苏省非遗舞蹈“渔篮花鼓”展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助力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江南》将汉族民间舞蹈的美在传统文化的意境铺设中极致呈现,不仅体现在身体语汇表达的突破,更是编创思维的革新。

图片

民族民间舞《江南》(演出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此次赛事舞台上将灯、光、电、影的语言性运用到了极致,加之对身体语言的开发与创新,诸多作品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例如彝族舞蹈《盛装·礼赞》开篇的同心圆光影设计别具意味,灯光色调温润雅致,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彰显着坚毅勇敢、勤劳美丽的女性之美,礼赞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汉族舞蹈《日当午》中的灯光设计既是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折射,又是土地农耕形态田畴阡陌的图景。傣族舞蹈《雨林雨林》在光影铺设下呈现出热带雨林树木葱郁、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和谐景象。黎族舞蹈《日出日落》在灯、光、电的渲染下,营造出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藏族舞蹈《天地间》以传统与时代相融合的灯光色调,深情含蓄、悠然温润地将山水相映、天地共生的自然和谐之意进行了渲染。此次赛事强化了数字科技对舞蹈作品的赋能,在现代科技与时代审美的加持下共同呈现出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精髓与内涵的挖掘,并从不同维度呈现了创新发展下的身体重构样态,开辟了民族民间舞蹈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径。

(三)身体承继下的齐鲁文脉显现

“身体向自然、精神向内心”是民间舞者真实的写照,在身体承继中回归传统文化、回归山水自然,在作品呈现中表达自我、叩问人生、放歌心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山东省推送的《日当午》《涧溪春晓》《唢呐》《我心中的河》四部作品分别在赛事中依次呈现,作品不仅传达了山东民间舞的质朴与厚重,更是将齐鲁儿女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大爱情怀淋漓展现,通过身体语境谱写时代赞歌,颂扬美好生活,承载时代使命。

《日当午》以质朴的动态形象呈现出农耕文化下铸就的坚韧品格和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烈日下敦厚黝黑的脊背,稳健有力的步伐,身体形化为耕犁意象,并在农耕劳作中进行了双人合力耕种的动态呈现,刻画了憨厚的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任劳任怨的劳作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播撒希望、收获喜悦、感恩厚土,即使烈日灼心的疲惫也挡不住对这片土地的挚爱。鼓子秧歌的动律、动态在转化发展中与劳动号子的节拍合二为一,掷地有声的动作质感和齐心聚力的群像塑造将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和对这片土地深沉而悠远的爱呈现于舞台,《日当午》不仅是齐鲁精神的体现,更是对“粒粒皆辛苦”的孜孜教诲。

《涧溪春晓》聚焦乡村振兴,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的真实事迹为创作素材,用当代视野和笔触将山东“鼓子秧歌”动作元素进行不同语意的转化,并将道具“伞”,拆其形,立其意,在不同情节的渲染中变换道具的使用空间,化为车轮、锄头等意象,在符号性与风格性共存的语义表达下实现了视觉隐喻的多重建构。将鼓子秧歌稳、沉、抻的动律特征结合顿挫有力的鼓点,充分展现出齐鲁儿女平凡质朴、不甘平庸的气节,抒发了新时代新农村乡村振兴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了鲜活生动的村书记形象,更展现出三涧溪村民在党的领导和高淑贞书记带领下,所迸发出的昂扬斗志与精神力量。《唢呐》以诙谐、俏皮的方式表达了对唢呐艺术的传承,乐器唢呐发音嘹亮、音域宽广、音色独特,活跃于山东鲁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民间艺术,舞台之上师徒之间的爱在唢呐和红绸中进行交织与传递,清晰的人物关系和剧情逻辑,使作品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魅力。作品在情景交融中讲述了唢呐老艺人坚守传承的民族精神,以及徒辈对自身职责的笃定,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更是对精神品格的传承。

《我心中的河》将山东民间舞鼓子秧歌的舞姿动律融合时代审美进行了现代转化,动作简洁、有力、纯粹,以聚合流转的群体意象形塑了百年红色长河的奔流不息,“河”的动态意象与“人”的精神意象汇聚为“我心中的河”,结尾处响彻两岸的高歌与跑鼓子、劈鼓子的动律转化,凝聚为华夏儿女对母亲河的无限敬仰与爱恋。我心中的河,是母亲的化身,她的奔腾是对华夏儿女的爱与包容,是革命志士的理想、奋斗、不屈与昂扬,是民族脊梁不屈生命的勇气与担当,是崇高理想融汇于天地间的歌。这条河,奔流在过去,奔流在现在,也必将奔向未来……山东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个作品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齐鲁儿女对土地的眷恋与深情,对传承的职责与担当,对时代的讴歌与赞扬,对祖国母亲的忠诚与告白,通过不同题材的创作统一折射出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

图片

民族民间舞《我心中的河》(演出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