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朱长元 | 艺术市场新业态不是线上取代线下的对立,而是拓展边界锚定核心的共生

朱长元 | 艺术市场新业态不是线上取代线下的对立,而是拓展边界锚定核心的共生
2025-08-16 16:29: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当传统艺术经营模式遭遇瓶颈期时,艺术市场中正催生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并非是由线上替代线下,而是要通过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参与方式,去精准抓住数字时代艺术生态的核心变革逻辑:线上渠道的价值,本就不在于颠覆线下的独特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如原作的质感、空间的沉浸感、面对面的社交联结,而在于突破传统艺术参与的时空壁垒、身份门槛与形式边界,让艺术从“小众圈层的鉴赏”走向“多元主体的共创”,从“静态的作品观看”延伸为“动态的价值参与”。

我认为,目前正在形成的这种新的参与方式,可以体现在对三个核心维度的重构:

一、参与主体:从“专业圈层”到“全民渗透”,打破身份与门槛的壁垒

传统艺术参与的核心主体是专业藏家、策展人、评论家等“圈内人”,普通观众及爱好者更多则是属于“被动观看者”,且受限于地域如偏远地区的观众难以接触顶级画廊、顶级画展等;观展成本如交通、时间、门票等形成的门槛。而线上则可以通过“轻量化参与”降低了准入成本,让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1、年轻群体的“浅度入门”。现在,抖音上的“艺术修复”“油画教程”等内容动辄百万播放,小红书“艺术生日常”话题已经累计超100亿次浏览,这些内容并非直接指向艺术市场中的交易,而是让年轻人以“学习、好奇、社交”为动机去兴趣性的去接触艺术。例如,佳士得在小红书发布“如何看懂一幅印象派画作”的短视频,评论区大量用户提问“普通人怎么开始收藏版画”,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参与,使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可讨论、可学习的生活内容。

2、非藏家的“价值共创”。线上平台允许观众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参与艺术解读,比如在虚拟展厅的评论区标注“这幅画让我想起童年”,或在艺术家直播中提议“能不能试试用蓝色调创作”。伦敦萨奇画廊曾在线上发起“观众策展”活动,让用户投票选择展览作品,最终根据线上投票结果落地线下展览,并将观众从“被策展”,变为了“参与策展”。

3、全球跨圈层的“跨界碰撞”。线上打破地域限制,它能让非洲的部落艺术家能通过Instagram展示作品,而被中国的设计工作室关注并合作开发衍生品;它能让乡村教师能通过腾讯艺术的线上课程,带着学生分析敦煌壁画。这种跨文化、跨职业的联结,都是曾经的线下单一空间所难以实现的。

二、参与场景:从“空间限定”到“时空折叠”,重构艺术与生活的联结方式

线下的艺术参与场景高度依赖画廊、美术馆、艺博会等物理空间,并且还需有习惯性的明确的“仪式感”;线上则可将对艺术的参与嵌入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场景,让艺术从“专门抽出时间去看”变为“在生活间隙里随时卷入”:

1、“私人化”的深度参与。VR技术让观众可以在凌晨3点戴着头显“走进”纽约MoMA的展厅,独自放大《星月夜》的笔触细节,甚至通过算法生成“专属导览路线”,根据个人浏览记录推荐相关作品;AR技术则让普通人在家中用手机扫描墙面,“试挂”画廊的版画,模拟艺术作品与家居风格的适配。这种“私人定制”式的体验,弥补了线下展厅的公共性给人带来的“距离感”。

2、“社交化”的互动场景。线上艺术参与天然的带有社交属性,比如微博上的“一起看展”话题中,用户会分享自己在虚拟展厅的截图并@好友讨论;B站“艺术区”的UP主带着粉丝“云逛”画廊,边看作品边实时回答“这幅画为什么值百万”的问题,形成“观看·提问·解答·再传播”的闭环。这种互动不仅表现在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使艺术成为了社交的“媒介”,而非单纯的“对象”。

3、“生活化”的场景渗透。线上让艺术从“展厅里的作品”延伸为“生活中的符号”,比如画廊与奶茶品牌合作,将艺术家的作品印在杯身,用户通过扫码就可以跳转到该艺术家的线上展厅;或在短视频平台推出“艺术梗”挑战,让用户用表情包演绎《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艺术符号的生活化转化”,完全是之前线下难以实现的场景渗透。

三、参与价值:从“作品交易”到“全链参与”,延伸艺术价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朱长元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