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参与的核心价值集中在“作品鉴赏”与“收藏交易”,而线上通过技术赋能,让参与价值从“作品本身”延伸到创作、传播、衍生等全链条,形成“价值共创”的生态:
1、参与创作过程的“透明化联结”。艺术家可以通过直播展示创作草稿、修改过程;观众可以通过打赏形式“支持某一笔色彩的使用”,甚至还可以通过众筹预购作品,如“支付100元可获得作品完成后的数字签名证书”等。这种参与让艺术创作从“神秘的黑箱”变为“可追踪的过程”,藏家的“收藏动机”也从“作品的稀缺性”增加了“参与创作的情感联结”。
2、参与价值流通的“轻量化权益”。区块链技术让艺术权益的拆分成为了可能,一件原作的版权可以拆分为“展览权”“复制权”“改编权”等,在艺术市场上,即使普通人买不起原作,也可以通过购买“数字权益凭证”参与价值分配,如某画廊将一幅油画的“数字复制权”拆分为1000份,每份100元,持有者可获得衍生品销售的分成。这种“轻量化权益”让艺术从“少数人所拥有的资产”变为“多数人的可触及的价值”。
3、参与社会价值的“公共性延伸”。线上展览更容易与公益与环保等议题结合,形成“艺术+社会”的参与场景。例如,某蓝筹画廊在线上发起“女性艺术家公益展”,观众每分享一次作品,画廊即向女性艺术教育基金捐赠1元,最终吸引了多达50万人的参与,既传播了艺术家的价值,又实现了社会公益的共创。这种“艺术参与即社会责任”的模式,可以说是线下展览所难以快速触达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线上参与的“锚点”与“终点”仍然在线下,线上创造的新参与方式,始终要以线下的核心价值为基础:原作的质感诸如笔触、肌理、尺寸带来的感官冲击,空间的叙事诸如策展人通过光线、动线营造的沉浸体验,以及面对面的信任、藏家与画廊的长期人脉联结,这些又都是线上技术还无法完全模拟完成的。
事实上,我们应该预见的是,线上的价值恰恰在于为线下“引流”和“深化”:一个在抖音刷到艺术家创作视频的年轻人,可能因此第一次走进线下画廊;一个通过虚拟展厅了解作品背景的藏家,会更有针对性地参与线下预展。正如卓纳画廊在推出线上展厅时强调的:“我们希望线上成为‘第一接触点’,而线下成为‘深度体验点’,前者让更多人‘知道艺术’,后者让他们‘爱上艺术’。”
总而言之,线上已创造的新艺术参与方式,其本质就是将艺术从“封闭的体系”变为“开放的生态”:它不能否定线下的核心价值,而是要通过对技术、场景、主体的一系列重构,让艺术的“参与权”回归给更多人,让艺术的“价值链条”容纳更多元的共创。未来的艺术市场,不会是“线上取代线下”的对立,而是“线上拓展边界,线下锚定核心”的共生,使艺术的线上参与,最终让更多人“走进艺术”,再引导他们“走进线下”,完成从“参与”到“沉浸”的价值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