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长绳系日 | 韩天衡篆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上)

长绳系日 | 韩天衡篆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上)
2025-09-20 18:10: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强烈的历史意识与批判性继承。韩老师具有宏阔的篆刻史视野,他对战国秦汉以来的篆刻艺术史,特别是明清流派印直至近现代诸家都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秦汉印的创作技法,更理解明清各家各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主张和局限得失。韩老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坐标和时代优势,既有对传统的敬畏,又有开创篆刻艺术新局面的使命感。他提出了“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的著名艺术论断,是基于对篆刻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才赋予了他篆刻创新的底气和力量。早在1988年8月,韩老师在西泠印社建社85周年大会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印五题—对当今兴旺印坛的几点思考》一文,就对篆刻艺术的继承与出新有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他说:“辩证法告我们:历劫不磨的优秀传统是往日之新,今日公认的新面,势必成为明日的传统。轻率粗暴地蔑视传统,正是出其意料地把想往的创新也纳入蔑视、砸烂的范围。”韩老师对篆刻艺术历史和现状的清醒认识,是基于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并一直遵循着这个观点。韩老师的篆刻艺术,是在对中国篆刻史深入了解、烂熟于心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他的艺术语言和线条构成,如果99%是传统的影响,而1%就是韩老师的可贵创新。而那些稍有继承,就大谈创新的艺术家,相对于韩老师的深厚学养,往往就相形见拙。

韩天衡《论印五题》论文首页

同时韩老师对中国印章艺术的历史遗产也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有批判、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他善于从历代名家大师的篆刻作品中汲取养分,又能敏锐地发现其艺术短板或时代局限,从而明确自己突破的方向。他今年8月29日在韩天衡美术馆举办的“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八十年回顾展”讲话中表示:“艺术创作不要与古人雷同,不与当代人相同,还要与昨天的自己不相同”。这个“三不同”的艺术创作观,是韩老师对《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深刻理解,也是在深入了解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历史和当代篆刻名家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这一追求艺术个性的观点,也是与吴昌硕提出的“艺无双”理念不谋而合的。事实证明,吴昌硕只有一个,齐白石也只有一个,而那些依附于某家某派的印人,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陪客。

韩天衡先生作品大道必简(2005年)

强烈的创新观念和时代意识。韩老师认为艺术贵在创新,“新”是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对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有精深研究和继承,但绝非食古不化,而是强调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强烈的个人性情、时代气息和艺术创造力。他反对陈陈相因的旧调,强调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面貌。创新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是他的核心创作理念。篆刻作品表现出奇崛、雄浑、灵动、现代的印风,其构成、线条、章法都能在传统中找到根源,但又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和强烈的时代感。如韩老师2005年刻的“大道必简”白文印,就是吸收了近代出土的汉简文字特点,形成了以汉简文字入印的先例,影响了当代孙慰祖、张炜羽等印人的创作风格。韩老师的创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是艺术思想和审美内涵的更新,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他的印作既有深厚的金石古意,又具有现代审美的节奏感和鲜明的现代感。这种既古又新的风格,以“郁文山馆”朱文印、“意与古会”朱文印、“老大努力”朱文印、“豆叟草篆”白文印为代表,既看到了吴昌硕、邓石如、吴让之的影子,又鲜明地突出了韩老师草篆书的艺术风格。他以“食古而化”超强能力,将传统艺术元素吃进、消化,又创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个人锋芒的艺术语言,体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辩证发展观,以及艺术家在传统与创新中确立的哲学思考。韩老师认为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篆刻艺术也是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存在。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变化过程。历史上的名家作品,有历史的高度,但也有局限性,很多人往往在高峰面前望而却步。而韩老师深愔艺术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根植传统、守正创新,以从容自信、坚定有力的步伐,用八十年的漫长岁月,登上了一个篆刻艺术的历史新高峰。

文/沈慧兴,来源: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长绳系日——韩天衡八十载艺术求索中的“变”与“恒”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关键词:韩天衡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