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先生作品如意(2020年)
韩天衡先生作品如意(2023年)
“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是篆刻艺术的终极追求。韩老师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篆刻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要真正理解它,就必须把它放在与其他艺术的复杂联系中作全面的考察。韩天衡强调篆刻应追求自然天趣,反对过分雕琢和匠气。如他1975年创作的“壮暮”“落墨”“苦篁”三方竹根印,就是利用了竹根天然的外形,再配以古拙的朱文线条,呈现出浓厚的文人气息。韩老师同时也是藏印赏石的名家,各种印石一眼便识。作为一名篆刻家,他也熟悉每一种印材的特点与优劣,如何尊重与利用印材本身的特性,选择与之匹配的艺术风格,也是韩老师经常思考的内容。他常利用石质的天然崩裂或瑕疵,巧妙地化“弊”为“利”,使其成为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如用一枚四面博古浅雕的古兽钮和田玉,刻了一方“豆庐”鸟虫篆印,达到了形式内容的完美统一。一方“三省堂”的陶朱文印,将边款文字写在四周及顶上,与古陶器的创作形式相吻合,也是因材施法、活学活用的一个印例。总之,什么样的印石最适合哪种风格的作品,在韩老师的思维中是十分清晰的,这样综合全面的修养,也是一般篆刻家达不到的。韩老师在追求篆刻线条“金石味”的把握上,也有独到的审美能力,他强调刀与石碰撞产生的自然效果,不过度修饰光洁。他对线条的老嫩生熟程度,火候把握十分恰当。如同炒青菜,太生不能食,太熟口感差。这种对自然之“道”的尊崇,追求创作内容、创作材料与艺术思想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篆刻艺术实践中的生动体现。韩天衡晚年的篆刻艺术风格,尤其是“草篆”入印和写意、浑朴的作品,实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实现“返璞归真”、“由熟而生”的美学追求,在看似粗服乱头、稚拙率意的表象下,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和精妙的构思。线条更加概括、简练,甚至带有“生涩”感,这种人印俱老的“拙”,是经过高度提炼的“大巧”,是洗尽铅华后的真醇,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深刻契合了老子“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的哲学理念,体现了对艺术本质和生命本真的终极追求。
韩天衡先生作品三省堂朱文印写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