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对篆刻艺术的热爱贯穿一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百乐斋”是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艺术人生观的最好明证。这种将兴趣与事业完美结合的状态,体现了他积极乐观、享受创造过程的人生观。他在56岁的自画像中题道:“不擅卡拉蓬擦擦,平生为伍印书画。立民勒令自画像,拼之贴之算交差。”显示了他对艺术的痴迷与幽默的处世方式。面对艺术探索的艰辛和时代的变迁,他始终坚守在传统艺术阵地,潜心耕耘,成果丰硕,展现了他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韩老师的艺术生涯中,“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表现得尤其明显,艺术上追求高格调、高境界,为人处世上也重情重义、提携后学、热心公益。在2013年将1136件私人收藏的书画印捐赠给上海嘉定区政府,并成立韩天衡美术馆和艺术基金会,进一步发挥艺术作品的学习传承和美育功能。韩老师篆刻作品中蕴含的正大气象和深厚内涵,是与他高尚的人品修养密不可分。这体现了他将艺术追求与人格修养视为一体,崇尚“文如其人”、“印如其人”的传统价值观,又强调当代艺术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韩老师常说:“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不吃,但药不可不吃。”八十六岁高龄的韩老师,还是像小学生一样,愿意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他篆刻艺术中表现出来与时俱进、奋斗不息的人生观,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继承与创新并重、技艺与道德双修的生动写照,是当代印人景仰学习的榜样。
四、对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几点启示
解读韩老师的艺术人生,会给我们很多启迪,而在篆刻艺术创作和人格修养方面最主要的借鉴,笔者以为有如下方面:
1、“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创新是韩天衡篆刻艺术最鲜明的特点,他并非简单的叛逆者或守成者,而是一位“深思敏悟”的“得古变今”者。“传统是味精,不是盐巴”,这是他对艺术著名的比喻。意指传统是提鲜增味的精华,而非顿顿离不开的主食。当代印人学习传统,不应是机械复制古印,不要将其作为创作的唯一标准和内容,而应将其精髓吸收、消化,转化为自己艺术表达的“调味品”,最终服务于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表达。韩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各种秦汉印的风格都能游刃有余。如2005年创作的“李乃钊印”白文印、2011年创作的“如意”白文印,汉玉印的气质神完气足。又如2022年刻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白文印,布局均称、线条饱满,显示了他汉白文多字印的深厚功力。但韩老师创作这类风格的作品并不多,传统并非终点,而是不断追求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解传统,不足以言继承;不解创新,不足以言发展”。没有对秦汉玺印、明清流派的深刻理解,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勇气和眼光,继承就会变成僵化的模仿,艺术生命也将终止。韩老师的篆刻作品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现代感和节奏张力,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感息息相通。他的创新不是复古,而是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时代气息,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充满活力。对当代印人的启示,是既要下“笨功夫”深入传统,又要保持艺术创作“活思想”,继承不是目的,不断创新、时刻思考如何让传统在自己的刀下“新”起来,才是一个印人的奋斗目标。
韩天衡先生作品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