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天象》
陶瓷、金属,250×250×60cm,2014-2016
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曾言:“作品之作品存在,在于它的现身方式中开启一个世界。”当我们面对艺术家郅敏那些以陶瓷为基、磅礴而精微的雕塑时,这句话获得了生动的映照。他的作品,远非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刻,而是一场让古老材质彻底“觉醒”的仪式——陶瓷,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成为了沟通天人之际、连接古今之思的媒介。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传统”常常成为一种符号或装饰,被借用而非被激活。然而,当我们面对郅敏的陶瓷雕塑时,看到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他并非在使用陶瓷,而是在与陶瓷共谋,让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材质,从历史的沉积中焕发出当代的精神能量。在郅敏手中,陶瓷脱离了“器物”之形,进入“物质-能量”的转化过程。他的作品,如《鸿蒙》《二十四节气》《五方》,并非仅仅以陶瓷为材料,而是将陶瓷视为一种具有生命历程的媒介——从泥土经窑火炼成瓷,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物质的重生。
▲《立春》,陶瓷、金属,45x45x120cm,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