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土》,钢架、陶土、瓷土,750cm×250cm×285cm,2023
二、物质的觉醒:从“模件”到“生命单元”
艺术史学者盛葳精准地指出了郅敏创作的核心方法:“传统作为创作方法”。他分析道,郅敏从“河图洛书”开始,经历了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其作品“采用模件化、规模化的生产和创造……瓷片就是一个个基本点,它们建构郅敏作品的同时,也在塑造郅敏自己的小宇宙。”
诚然,郅敏的“模件化”生产,令人联想到雷德侯在《万物》中阐释的中国艺术模件化传统。但更深一层看,他所调动的不仅是形式的组合逻辑,更是对物质内在灵性的唤醒。每一片瓷,在他手中不仅是造型的单元,更是温度的载体、时间的切片、能量的容器。正如《温度》中所呈现的,从室温到1350度的烧制过程,将玛瑙、金属乃至日常物品转化为物质的“记忆档案”。这不仅是科学实验,更是将“烧造”这一行为升华为哲学与诗意的仪式,让物质本身开口言说。
庄子有云:“通天下一气耳。”在郅敏这里,陶瓷的烧造过程,正是这“一气”流转的微观宇宙。土与火的交锋,不是毁灭,而是转化,是物质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觉醒”。
▲《白露》,铸不锈钢,120×100×80cm,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