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x40cm,2025
综合材料

王小松,忧郁与癫狂
190x290cm,2019
综合材料
这种创作哲学,与纤维艺术的本质不谋而合。纤维艺术自古以来就与“手工”、“编织”等充满人情味和偶然性的行为紧密相连。王小松将这种偶然性推向了极致,他不是在“编织”一个预设的图案,而是在“激发”材料自身的生命潜能,让它在柔与刚的对抗中,自我生成最终的形态。那些看似随机的褶皱,背后是无数次实验与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最终呈现出一种“失控中的秩序”。
03从传统到当代:一根丝线穿越的时空之旅
王小松对纤维艺术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创作。作为一位深谙中西艺术史的学者和策展人,他更看重纤维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和国际交流中的潜力。
“自从有人类开始,纤维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回顾道,“从洞穴时代用树叶、兽皮保暖,到后来提取植物纤维织布,再到今天,我们穿的衣服、坐的椅子、甚至汽车内饰,纤维无处不在。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当一种材料过于日常、过于‘普通’时,要把它变成一件奇特的艺术品,就需要特别用心,需要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概念。”

王小松在中国国家馆(布展前)
去年,王小松作为策展人策划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在那次展览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与当代文化的互相转译在文化交流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其中,他特意邀请了艺术家施慧呈现其结合书法与纤维艺术所创作的作品。王小松解释说,“中国的绘画最早就是在绢上画的,丝绸本身就是我们最古老的艺术载体之一。但后来,丝绸更多地走向了工艺品,而绘画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上,把它提升到了纯艺术的层面。那么,我们今天能否反过来,利用纤维这种材料,把它的工艺性和艺术性重新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施慧,《书非书》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