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窑火映心学——张尧陶瓷艺术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时代共鸣

窑火映心学——张尧陶瓷艺术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时代共鸣
2025-11-17 15:31:4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穿越时空,王阳明“心外无物”与张尧的艺术精神,是一场极具魅力的哲学与艺术的对话。9月到11月初,我跟随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张尧教授,一路从南到北,从了广东佛山到湖南醴陵,国庆假期在贵阳歇了几天,又从山西黄土高原的临汾、怀仁,到了山东齐鲁大平原淄博,寻访陶瓷古老的技艺与当代艺术。那天,在贵阳市云岩区的阳明祠,我漫步其中,却与阳明先生不期而遇,朦胧中与先生进行了难得的一次思想交流。

我问阳明先生:艺术是什么?

阳明先生捻须微笑,说:“心外无物。”

我不明就里,问道:“这该何解?”

先生笑而不答。

此情此景,像极了佛家寺庙里小沙弥与老和尚的对话,更像张尧教授时常对我说“懂了就懂了,不懂就不懂了”时的玄妙……

当我们把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哲学命题,置于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张尧的作品里,一种跨越五百年的奇妙共振便产生了。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与张尧教授的艺术精神,看似分属思想与艺术创作两个领域,实则在其精神的最高处的相遇与共鸣,共同诠释了东方哲学与美学的精髓。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绝非是说眼前的泥土与窑火或是器物的不存在,而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世界的意义,是由我们内心的观照、理解与创造所赋予的。这一点,在张尧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心外无釉”:创作前的“意”在笔先

张尧教授不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有固定工作室,但他的创作足迹却遍布全国各地著名的陶瓷产区与窑口,甚至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他创作的身影。用他的话说,从材料角度,陶瓷一定是要到原产地去做,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特性,陶土、瓷土等矿物原料更是。他一边走遍山河一边创作,不被物象与空间牵绊,也不被材料限制,这不仅仅是张尧教授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更是他对陶瓷艺术创作独特的理解。从南方到北方,他会指着高铁窗外疾驰向后的树木对我说:“为什么南方多樟木,尤其是香樟,南方的樟木,过去在北方是活不了的,樟木的叶子,绿油油的,叶绿素特别发达,油光光的,我们在北方,那天路过山西,路边的白杨,你看那叶子,是不是明显感觉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很质朴的北方汉子?如果我们把全世界的树都看完后,远远一看就会知道是什么树种,长期的积累和体会会在你的心里形成一个印记。我们画画的时候,这笔颜色下去,不光可以表现樟树和杨树的差别,还可以表现南方与北方的关系,是不是?”

生命之歌

张尧教授曾经感叹:中国的陶瓷从无釉到单釉数千年,花釉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北方窑口,是唐代人对黑色釉上饰以天蓝、月白等色斑釉饰瓷器的称谓。这么有生命力的花釉,很多人做成了平涂、填色的简单图案,真是可惜了。在花釉面前,大部分人都望而却步,一是材料的珍贵,二是釉料复杂难以把控,张尧教授恰恰最喜欢做这样的挑战。观摩张尧教授花釉瓷作品创作的过程,才发现花釉创作和醴陵的釉上彩、釉下五彩、怀仁的釉中彩都不同,釉色本身的状态和烧成后的颜色想去甚远,全凭创作者日常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及操作,想要出精品更是难上加难,除了基础的造型、制坯,表现形式与技法外,还需要经验、审美、对陶瓷烧制工艺的掌控,更重要的是需要思维空间、对美的想象力。花釉的釉色在烧制前后“判若两人”。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张尧面对一缸缸混沌的釉料时,那釉料本身是“寂”的,是无意义的物质存在。唯有当他心中先有了“感性的积累”,“清澈的灵动”与“深邃的优雅”的内在画卷,并通过经验判断这缸釉料能承载其心象时,釉料才真正作为艺术语言“活”了过来。作品未成,其神已立。这“神”,便是源于他那颗充满艺术创想的本心。这便是“心外无釉”——釉色的终极之美,不在其化学成份,而在艺术家心中对其最终形态的预现与把握。

秋日之语

“心物合一”:窑火中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动的决心与能力,而真正的“行”也必然蕴含着清晰的认知与理念。张尧的创作,正是此理在艺术领域的完美演绎。

以他的代表作《河韵》为例。作品主体选择了乳房的造型,用红陶烧成自然呈现的断裂与绞泥形成的肌理变化来表现黄河日出、日落的景色,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他将对黄河与母亲的情感与思考(知),通过拉坯、绞泥、烧制等一系列的实践(行),最终物化为具体的陶艺作品。

河韵

关键词:张尧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