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没有走过张尧的心路,其“心”不同,灌注于器物中的“气”与“神”自然迥异。因此,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将内心本真的、灵明的、富含生命力的状态,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器物之上。

豌豆花开
关于艺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艺术,以其材料的原始性与火炼的不可控性,成为了践行阳明心学最生动的现场。张尧等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是工匠,他们是炼金术士,更是炼“心”术士。他们在泥与火的碰撞中,寻找那条“属于自己的路”,火光中诞生的,不只是器物,更是“心性的结晶”。无论是清明还是混沌,最终的目的,如我所感——“与自己和解,与周遭和谐”。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到张尧陶瓷艺术作品的“窑火悟心”,其核心精神一脉相承。他们都坚信,真正的创造之源,不在外部的权威或固定的法则,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张尧的艺术精神,正是阳明心学在当代的、活生生的艺术注脚。他用一个个几尽完美的作品告诉我们:“世界的美,源于你内心首先看到的美;万物的意义,在于你用心去赋予它灵魂。”这或许就是“心外无物”最动人的地方——它将创造世界的力量与责任,同时交还到了我们手中。
后记:
中国的陶瓷,曾经以它绝对的魅力征服世界,当代,高科技陶瓷在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成为国际合作新支点,中国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产量依然在全球主导地位。一方陶土养一方人,贵州的陶瓷以为主,也有黑陶等日用陶,云岩,是贵州省会城市贵阳的中心城区,2025年DGP总量超过一千亿,有阳明祠等名家文化做引领,虽然我们不是陶瓷产区,但艺术是无国界、无地域的,艺术的思想更是。以阳明文化为引,文旅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占领文化的高地,才是一个城市可见的未来。
中国陶瓷,曾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绝代风姿征服世界,成为中华文明最闪亮的标识。时至今日,这份荣耀仍在延续——高科技陶瓷在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成为国际合作的新支点,中国艺术陶瓷与日用陶瓷的产量依然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一方陶土养一方人。在全国各地,分布着许多陶瓷产区与许多古老的窑口,在很多地区,陶瓷虽非主流产业,却也有着独特的地域表达。广东佛山,以建材陶瓷与人物、动物造型的陶瓷为特色,湖南醴陵以日用瓷、釉下五彩瓷为代表,山西临汾有着红陶、油滴釉瓷的特点,怀仁以黑釉瓷为主,淄博涵盖日用瓷、艺术瓷、工业瓷等多个门类,贵州则以质朴实用的砂器为主,兼有牙舟陶、典雅的黑陶等日用器物。陶瓷,在历史中延续着泥土与火焰的对话,也在艺术邻域尝试各种新的可能。
艺术的精髓从不囿于地域。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万物一体”,真正的艺术思想能够跨越山河界限,直抵人心。在张尧的艺术世界里,不仅关注陶的本味,艺术的本质,更是将世界的陶瓷艺术都以他独特的方式去融合。
在这个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时代,我们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艺术与时代的融合之路:不仅仅是文化的精神,更是用当代的眼光,在世界的艺术史上将“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哲思,通过当代艺术展览、陶瓷艺术创作、文创与艺术的周边等形式具象化,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文/许先惠,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贵阳市云岩区作协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师联合会会长)
艺术家简介

张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63年出生于贵州清镇,3岁跟随中国当代雕塑家田世信先生学画画,17岁考入四川美院附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读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师从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陈若菊、张守智、陈进海等先生(张守智,引领和推动国内各陶瓷产区的陶瓷设计及产业发展,获得“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与教育终身成就奖”),曾在贵州省第二轻工业学校、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工作,先后担任全国首届陶艺展评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创作研究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等,2013年获得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与教育杰出贡献奖(中国)、2016年荣获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特别贡献奖(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