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 民族民间舞“求新”要有边界感

李丽娜 | 民族民间舞“求新”要有边界感
2025-11-21 16:09:0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日前举办,编导们各显神通,在保持民间艺术根脉的基础上以当代审美重构其表达维度,彰显其精神向度。然而,如果一味“求新”“求变”“求奇”,如何在守正创新中界定突围的边界呢?怎样的民间舞创作既能满足当代审美期待及精神需求,又能保有其民间属性,既来自于民间又回馈于民间呢?

穿透形式表层

真正的守正创新,在于穿透形式表层,在当代语境中重构民族的审美精神,让传统在意象的升华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参评作品《太平有象》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在“身体-意象-气象”的三重递进中,实现了从形式程式到精神本体的跃迁。当“三道弯”“重拍下沉”等传统语汇动律,创造性转化为塑造“象”之意象的身体元素;当舞者们通过手臂的屈伸勾合拟象鼻之灵,以沉坠的动势塑象足之稳;当“五人拟象”的群像塑形既保留着民间舞蹈的基因,又构建出充满当代审美的新意象,我们看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升华。当个体舞姿在深蓝光影中汇聚成流动的象群,当傣族动律与生态哲思相互交融,作品便生成了一种超越具象的“气象”:那既是云贵高原的生命脉动,更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生动写照。

舞蹈《呢喃》

真正的创新,并非形式的改变,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诗意与灵魂。参评作品《呢喃》从对传统形式的传承守护,跃升为对文化意象的创造性塑造,彰显了山东秧歌从形式传承到意象塑造的美学突围。“燕打场”“燕围窝”等传统语汇被赋予新的生命,手腕的振翅不仅是动作模仿,更是教学相长的身体隐喻。燕巢庇护、风雨考验、振翅高飞,舞台空间的每一次转场都是成长仪式的生动再现,师传中的“严慈相济”在声声呢喃中化为离别前的谆谆嘱托。红色扇子时而化作“燕衔泥”的自然现象,时而成为突破困境的精神羽翼,海阳秧歌的扑、打、颤、抖等发力方式,通过扇子的开合流转,将成长中的受挫与坚韧转化为充满诗意的视觉语言。通过“燕”的意象,探讨了教育本质中“教”与“学”、“承”与“创”的永恒命题。扇子承载的不仅是民间艺术的技艺传承,更是教育智慧中“润物无声”的精神体现。

情感连接今古

在民族民间舞的当代转化中,身体记忆与情感共振正在重构传统的表达维度。舞者的肢体不仅是传承技艺的载体,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媒介。这种“身与情”的辩证叙事,让古老的民间舞蹈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获得了与当代对话的永恒生命力。蒙古族舞蹈《铁姑娘》以极具张力的身体语言,构建了一部关于女性力量的生命诗学,孕姑娘、铁锹、宝宝靴共同构建了女性力量的完整图景。藏族女子群舞《天绘》将女性主题以柔性的方式深深植入民族记忆的叙事之中,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集体的文化记忆融为一体,在静谧的艺术氛围中,让观众仿佛触摸到唐卡艺术跨越时空的精神重量。两部作品通过对传统身体语汇的创造性转化,在力量唤醒与沉静续写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身体美学突围。

舞蹈《信号美满》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