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李丽娜 | 民族民间舞“求新”要有边界感

李丽娜 | 民族民间舞“求新”要有边界感
2025-11-21 16:09:0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当身体的记忆需要被唤醒,情感便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诸多作品通过不同的情感维度,让民族记忆在当代审美中焕发新生,实现了从文化传承到心灵共振的美学突围。如《阿达西们》利用“油画”作为时空桥梁,让观众在“悦喜”与“失落”的情绪跌宕中,切身感受到时光流逝与情谊永恒。《永不停息的脚步》则将藏族的踢踏步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通过脚步的节奏与力量,传递出一种植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与生命活力。《我的马》以黑白意象构建起一部游牧民族的深情史诗,牧马人与马之间温暖的依偎、激昂的奔腾,将个体记忆升华为整个民族的集体情感。《信号美满》巧妙地将现代生活情感注入传统舞蹈,创造出独特的时代共鸣。当长调与说唱交织,当传统舞步与手机信号共舞,我们看到的是草原儿女在文化传承中的情感平衡与创新活力。《雪脉·阿勒泰》中,舞者将滑雪动态融入传统舞步,在腾跃间连接远古智慧与当代热情。

符号化截取与“为新而新”

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展现了近年来舞蹈创作的重要成果,主题、题材、形式、内容、表达可谓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有聚焦非遗传承与技艺守护的《老腔》《岁岁》《梭梭黎锦醉黎乡》《羌铃·赛》《一布一生》;反映故土家园与乡村振兴的《再望这片黑土》《看山看水看家乡》《幸福花儿开》《锦绣十八洞》《逢场天》;咏颂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沂蒙时辰》《帕米尔的鼓声》《永不停息的脚步》《时间的声音》;记录民俗仪式与精神图腾的《挡门迎婿》《红妆·红》《上红梁》《鹤穗呈祥》……作品在对身体语汇、叙事格局、时空营造、审美重构等进行转化与突围的同时,也凸显出当前民间舞编创中值得深思的范式固守现象。具体而言,这种范式固守主要表现在两个维度:

其一,在舞台创作层面,存在着对民间本真的符号化截取。部分作品将传统的仪式性样态在“灯服道效化音”的形式包裹下复现于舞台,仅满足于对民间文化元素的呈现,虽保留了民俗形式和舞姿律动的“纯正性”,却因缺乏深度的艺术提炼与当代语境的创造性转化,使作品停留在民俗仪式的展演层面,未能实现从“民俗”到“艺术”的升华,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鉴赏需求。

其二,在学院教学与创作层面,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技术化内卷。民间舞与现代编创体系融合的“度”,是需要在编创过程中慎重思考的问题,也是导致创作范式固本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编创逻辑陷入惯性思维,过度依赖动作元素的结构性组合,导致作品呈现板块式转换结构,这种“为新而新”的形式探索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创新意义,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范式现象;对民间舞动律的解构与重组,若失去对文化本体的深刻理解,就会消解民间舞特有的风格韵味,使其丧失应有的文化厚度与艺术感染力,这种由技术理性主导的创作范式,实际上已成为另一种需要被审视的固守形态。

种种范式固守的深层症结,在于创作主体性的弱化与批判意识的缺失。创作者或是沉溺于对传统的简单复刻,或是困于技术理性的窠臼,未能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对话关系。因此,要实现民间舞创作的美学突围,必须打破这种双重固守的困境,在深入理解民间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当代审美视野重构民间舞的艺术表达,使创作从形式层面的技术展演,升华为文化层面的深度表达,最终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走向真正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李丽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