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家的路”
本届作品所呈现的“美学突围”与“范式固守”,已不能简单归结为艺术手法的高下,其深层是一场博弈:一种是源于文化内部生命力的,试图冲破既定框架以实现自我更新的“突围”冲动;另一种则是源于现代性艺术创作机制的,旨在将地域性风格特征进行规则化情感处理的“固守”惯性。在肯定这场突围所展现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勇气的同时,也要深入剖析其固守背后的结构性困境,最终在审美判断之上,开启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与身体沉思的诗学对话。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未来,不在于简单地赞美“突围”或批判“固守”,而在于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这条道路不是退回封闭的过去,而是:
走向一种“对话”的智慧。创作者应成为传统的“阐释者”而非“代言人”,在承袭与创新、本土与世界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让作品成为多元文化视野融合的产物。
追寻一种“生态”的价值。创新维度应从对经典性作品创作方式的效仿与复刻,转向推动整个创作“生态”的多样性、原创性与可持续性创新,应珍视那些不完美但充满野性生命力的探索。
坚守一种“本体”的回归。民族民间舞的生命力,在于其身体语言与民族生存体验的本真关联。它必须既是审美的,也是本体的;既是形式的,也是生命的。要让每一个舞步,都成为这个民族在现代化洪流中,寻找精神家园的、充满深情的足迹。
(文/李丽娜,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