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厚积薄发,著名画家梁文博参展“丹青追梦·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1-07-22 16:52:26


兼容并收厚积薄发

——读梁文博作品兼论灵感

梁文博是最近在中国画画坛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家,它以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情,轻淡地、柔和地、自然地描述着平常而朴素的生活。作品抒情而又朴实,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中青年画家。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师心亦师道》的文章欣赏和分析他的作品。但是,我不仅喜欢那些亲切感人、朴实自然的作品,对于他的创作过程及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常常想:一些人人得见、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为什么一到他的笔下,就成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呢?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心理机制,这个神秘而崎岖的领域,我们是否也可以从文博的创作中得到一些了解呢?

《秋深》1986年134x180cm绢本设色

我总觉得,艺术家把平平常常的生活化做精彩的艺术。犹如魔术师从一块普通的黑布变出美丽的鲜花一般神奇。虽然魔术师煞有介事地挥舞着他手里的魔棒,但人们都知道,他不是靠的这根小棍子,而是靠着他的高度娴熟的技巧。至于那鲜花,本来就在他的某个地方藏着哩。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巧”,是指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看来“巧”是必须建立在高度熟练的基础上的;“妙”,就比较玄了。《易经》里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依我看,这里所说的玄和妙,就是指的“灵感”。艺术家借助于灵感而创作出“惊天地、动鬼神”的杰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究竟什么是“灵感”呢?却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说灵感是一种“期待”,有的说灵感是一种“努力”,有的说灵感是一种“神助”,有的说灵感是理智的产物,有的说灵感是一种“梦境”,有的说灵感是“梦与非梦之间”的状态,有的说灵感是一种“疯狂”,有的说灵感是一种“顿悟”,全世界究竟有多少解释,实在不可胜数。我也没有能力去裁判孰是孰非,只是想从文博的创作中,来探求一些有趣的现象。

《沂蒙小调》1986年134x180cm绢本设色

文博的父亲是位曾被错划为右派的老干部,母亲是个医生,家住在闹市区的医院职工宿舍,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考入山东艺术学院,都是生活在城市环境里。当我在他学生时代的作品中看到他最喜爱的题材竟是农村和农民的时候,以为不过是“图个新鲜”。可是,他在画面里那样一腔热情的投入,那样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乡村田野的一草一木,融汇在他所追求的那种含有哲学意境的静谧、恬淡之中时,我感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问题,他不比那些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同学更懂得农村,但是凭着他的灵性,他更懂得在艺术里艺术家追求的应当是什么?只要有了这种灵性,被他悟到的,都会神奇,被他触及的,都会发光。他的作品《骄阳》、《走进夏天》、《沂水悠悠》、《月上中天》等等,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坦率的不能再坦率的了,正是因为有了这超乎生活和题材之上的东西,他们就那么耐看,那么够味,那么经得起咀嚼。和每一个中年人一样,文博有一个温馨的、小小的三口之家,美丽的妻子是青梅竹马的伴侣,性格温和,勤俭持家;自幼聪明可爱的女儿,是她和文博共同的掌上明珠。当夜色降临的时候,不大的斗室一片温暖和宁静,妻在默默地织着毛衣。女儿在全神贯注地做作业。文博则埋头在画案上,孜孜不倦地画着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情景恐怕也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坦率得不能再坦率的了。但是,似乎是抬头之间,也似乎是神来之笔,他构思出来了他的家庭系列。显然,文博的着眼点,并不是“立此存照”式的家庭录像,而是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一曲甜蜜的摇篮曲、抒情诗。我初见他的这个包括《红地毯》系列在内的家庭系列组画时,感受到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神圣的爱,一种不惜用生命去保护的爱。正如一位著名的西班牙是人所说:“在你的心底里,回环着一个喁喁的温存,这是一块圣地,请托去你的鞋子,轻一点走路,都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美丽。”(见《胡安·路易纳诗集》·序)文博确实抓住了这诗意的瞬间和瞬间的诗意。灵感给艺术的眼睛带来的是神奇的光辉,使他的目光所及,立刻显现那被表象掩盖的“精灵”,灵感给艺术家的思想带来的是一声炸雷,挡在他面前的森严堡垒,顿时化做坦途;灵感给艺术家的双手带来的是不由自主的灵巧,使它追随着头脑,神话一般描绘出谁也无法想象的美丽!乞求灵感吧,像久旱乞求甘霖!

《沂水悠悠》1986年134x180cm绢本设色

可是,灵感是不能靠乞求得到的。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不会有任何从天而降的灵感,可以来代替不可缺少的、长期而艰苦的劳作。只有后者,才能给眼睛以辨认形式与比例,才能使双手服从想象的所有命令”。这句话,并非否定灵感的存在,而是给我们指明:灵感来源于长期而艰苦的劳作。《易·传》曰:“屯者盈也,盈而必溢,溢而不已必决。”这句话虽然讲的是自然现象,但用来形容艺术经验的积累,也是十分确当的。由于经验的积累而使内心充实,长久的充实而至于冲决器壁的阻挡,一发而变为通天彻地的了解,于是忽然间大彻大悟,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台湾学者赵雅博先生说:这种境界在艺术上,我们称之为灵感。

《雨后》1986年88x180cm绢本设色

陆机《文赋》分析这个过程:“其始也,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级,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明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说开始的时候,注意力非常散漫,四面八方,旁征博引,而到了充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把天地万物都归拢到笔头儿上面来了。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眉睫之间,卷舒风云。其思理之至乎,枢机方通,物无隐貌,神思方远,万途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方其搦翰,气倍辞前”那要求就更高了,酝酿阶段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时间空间,无所不包;然后“情满于山,意溢于海”,满腔情怀,寄于山水之间;于是“方其搦翰,气倍辞前”(刚刚执笔,那气势就抢在词句前面冒出来了)。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灵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厚积,包括思想感情的郁结、艺术修养的积淀、表现技巧的磨砺,生活素材的累积;而惟其厚积,方能薄发,厚积越是广大,薄发就越有力度。文博自幼喜爱绘画,文革之后的197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他从小性格内向,不擅词令,个头、形貌也都没有什么优势,据我所知,在学生时代,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可是,作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我看,他的成功也绝非偶然。

《远离尘嚣》之一1988年80x80cm绢本设色

1979年,“四人帮”倒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小平同志一双饱经风雨的大手,拨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航道。山东艺术学院经国务院批准诞生,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在极左路线的压迫下得到解放的老师们迸发出无限的热情,许多老教授走上课堂,多年被禁止的课程开设出来,艺术的科学规律得到尊重,学生们如饥似渴的吞咽着知识的琼浆玉液。哲学、美学、文学、素描、色彩、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中外美术史、艺术学概论……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四年的学习,一千四百四十个日日夜夜,泛滥的知识海洋朝他们涌来,这不就是一片“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劳润,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生动情景么?我那时担任他们的《西方美术史》课程,可谓呕心沥血,声嘶力竭,一门心思想要把新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去。而学生们的刻苦,也前所未有,社会的干预极少,分心的事情不多,纪律在自觉中维持,生活的源泉不断充实着空虚的胸襟。其结果,1983年,这一班学生毕业的时候,大部分优秀的学生被留下来担任教师。时至今日,他们已成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顶梁柱,同时也是山东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文博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20年一晃就过去了,如今,他们有的成为院长、系主任、有的在全国多次获得大奖成为有代表性的画家。文博也担任了美术系的主任,继续为培养后来者辛勤耕耘。他们在艺术上的成长,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我相信罗丹的话,只有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劳作,才有可能迎接灵感的光顾。

《远离尘嚣》之二1988年80x80cm绢本设色

灵感虽然来自长期的积累,但是,当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被诱发出来时,却有着鲜明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就像把一个小小的钩饵甩入大海,把一条一条鱼儿钓将上来。有时,一件小事、一缕轻烟、一声款奶、一点猩红、一线流光、一丝温暖,都会勾起一连串精彩的奇思妙想,使艺术家陷入一种莫名的兴奋,取得形式、技巧、意蕴、气势上的突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生长恨水长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诗人的灵感,驰骋在毫无阻挡的自由时空之中。在梁文博的作品里,也处处都看得到这“灵感的钓饵”。举两件作品为例,来说明这种生动的现象。一件是他的《月上中天》。月,在画面上并没有出现,但是,疲惫的兀立着的鱼鹰、坐在船头的渔女和周围的环境,都处在一层月色的朦胧之中,淡淡的、轻轻的、冷冷的、灰灰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决定画成月夜的效果,但惟其月光,才是这幅画具有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而未曾流于平淡的诉说。我在几年前有过一次夜游漓江的经历,见到江上夜间放鹰的渔船。那渔夫要用一盏灯照耀江面,鱼鹰才肯下水去捉鱼。文博在哪里见过夜渔的场面,我不知道,而且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抓住了“月光”这个灵感的钓饵,就使得这平常的题材化作韵味无穷的意境,叫你在他面前驻足留连,驰骋你的想象,进入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

《远离尘嚣》之三1988年80x80cm绢本设色

另一件作品是他的《酸草莓》。我想,文博在这幅画里要抓住不放的“灵感的钓饵”就是那一点点殷红。也许那草莓、那头绳,并没有那样红;也许在周围还有一些其他的红色,但是,经过文博的加强和减弱,画面上那一点点红色,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璀璨,成为牵动观众视线的“钓饵”。他使我不由的想起前苏联画家涅普林采夫的油画《战斗后的休息》。在松林里的一群战士中间,画面的主人翁焦尔金,正是靠他手里那只鲜红的烟荷包,被鲜明的凸显出来,起到了“万绿从中一点红”的作用,真可谓“点睛之笔”。相隔万里的中外美术家,却“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正是说明了普遍的形式美的规律,是无所不在的吗?虽然不能算是定义,但是说:“灵感,是创造力的飞扬”,我以为是有道理的。聚集、凝练、充实的创造力、在得到这种飞扬的机会时,就会出现奇迹,就是创造出连作者自己也不曾想到的惊世之作来。自然,作者所积聚的力量越是充足,就一定飞扬地越高,也就能够达到更精彩艺术世界。今天,许多青年艺术家正在积聚着自己的力量,我希望他们能够从文博的创作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用辛勤的劳作,打开自己灵感的源泉。(朱铭)

《沉寂的阳光》1993年179x134cm绢本设色

《秋漫沙坡头》1994年179x134cm绢本设色

《晨妆》1995年190x160cm纸本设色

《骄阳》138x138cm绢本设色1995年

《有猫的人家》1998年180x180cm纸本设色

《童年》之一2002年90x80cm纸本设色

《月上中天》2006年200x180cm纸本设色

《田野》2009年180x180cm纸本设色

《微山湖系列之一》2015年55x55cm

《微山湖系列之四》2015年55x55cm

《微山湖系列之七》2015年55x55cm

《青涩年华之一》2016年136x68cm纸本设色

《甘南草原》2020年68X68cm水墨设色

《格尔登寺所见》2020年68X68cm水墨设色

《观看节目的母亲和孩子们》2020年68X68cm水墨设色

《好曲奏给阿妹听》2020年68X68cm水墨设色

《苗寨仲秋》2020年68X68cm水墨设色

《扎尕那的太阳》2020年68X68cm水墨设色

《青春岁月》186x186cm纸本设色

画家简介

图片

梁文博,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九、十、十一届常委,山东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雅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