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日在北京闭幕。本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刘晓静提交了数份涉及教育、文艺、科技等方面的建议和议案,这已是她连续第12次向大会建言献策。在向本届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与国际形势教育的建议》中,她开篇表示,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活动。中国青年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谱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当代大学生在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立志报效的行动方面与广大青年是一致的。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互动更活跃,高校校园的媒介格局、舆论环境、话语主体、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高校爱国主义与国际形势教育都面临新的挑战。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颁行爱国主义教育法,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更广层面上的倡导弘扬,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更高意义上的理性自觉。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贯彻落实于高校工作实践之中,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崇高使命和历史担当。
随后,她指出了高校爱国主义与国际形势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首先,高校缺乏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长期开展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而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审查不严格的自媒体。一些自媒体作品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侵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淡化。此外,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深度接触社会,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方面影响,有的大学生还会受到西方势力的蛊惑,成为西方间谍,危害国家安全。
其次,高校缺乏常态化国际形势教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本来是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然而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迁,我国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缺乏常态化国际形势教育,许多大学生很少关注与讨论国际形势,对国际形势缺乏理性分析与研判。这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缺乏国家和民族忧患意识与危机感,有的大学生只关注学业与就业,有的大学生沉迷于享乐、手机游戏、短视频,缺乏立志报国的伟大志向,缺乏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责任与担当,缺乏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与勇气。还有些大学生对西方国家报有幻想,对祖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丧失信心,甚至在国际问题上站在与国家对立的立场。
再次,高校缺乏爱国主义与国际形势教育师资团队。爱国主义与国际形势教育仅靠思政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很难开展,需要传统文化、历史、国际关系、经济、法学、理工等领域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全面开展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但目前高校缺乏此类师资团队,很难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与国际形势教育。
最后,某些高校教职工本身缺乏爱国主义情怀与国际形势意识。高校教职工爱国才能带动大学生爱国,高校教职工关心国际形势才能带动大学生关注国际形势。但是,某些高校教职工只关注自身本职工作,缺乏爱国主义情怀,不关心国际形势,难以在日常工作与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爱国与关注国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