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持续承压成为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关键因素。继今年二季度,银行净息差下降至1.74%,继续创下历史新低后,银行三季度报中的息差数据也不容乐观。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75%、1.67%、1.64%、1.62%、1.3%,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监管合意净息差“警戒线”1.8%。根据Choice数据,三季度以来,在已披露数据的40家银行中,37家银行的净息差仍在持续收窄。
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存款利率在四季度可能存在更大的下行压力,背后一方面是存款成本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贷款等资产收益的不断下降。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指出,在存款利率调降情况下,存款成本仍持续攀升与存款结构有关。利率下行过程中,活期存款占比持续下降,定期存款占比持续上升。存款定期化的过程就会带来存款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
广州一名银行客户经理也介绍,今年来由于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理财、股市也未出现明显利好,客户“求稳”心态显著,部分客户选择选择存长期限存款以提前锁定收益。
而更为重要的是,从资产端来看,下半年银行资产收益面临更大压力。一方面,银行需要趋势性调降贷款利率推升融资、促进消费。今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已降至3%左右。另一方面,近期市场降成本政策频出,如调降存量房贷、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银行支持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也将将显著降低银行资产端的收益。根据国盛证券在研报中测算,存量房贷下调中,银行通过按揭让利的规模为1976亿元左右。一揽子化债方案下,如果新一批特殊再融资债在年内推出,预计特殊再融资债置换节省的利息支出在400亿~600亿元。
考虑到净息差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因而压力将传导至存款端。“存款成本需要更大幅度调降。”杨业伟认为各项存款定价利率需要更大幅度的调降,以推动整体存款成本的下降。即存款利率需加速下行。根据测算,保持净息差不变定期存款利率调降幅度需要在30bp~50bp。
东吴证券固收李勇团队也在最新研报中持类似观点。他指出,存款利率整体呈现出下调频率变高,且期限越长下调幅度越大的特点。基于这一特征和当前的宏观环境,存款利率有再次下调的空间。
未来存款调降将如何进行?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及其团队在近期报告指出两种路径。第一种是国有大行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尤其是长期限存款的定价水平。第二种是进一步限制结构性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等高息存款的利率上限,控制部分特殊存款产品的发行规模,压缩银行“高息揽储”的空间。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