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与中日韩合作新动向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全面对等关税政策,标志着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进入新阶段。该政策以10%基准关税为基础框架,同时针对所谓"违规严重国"实施差别化惩罚性关税——其中中国商品面临34%的高关税,日本商品关税税率达24%。这一重大贸易政策调整不仅突破了WTO多边贸易框架的约束,更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结构性冲击。在此背景下,中日韩作为东亚主要经济体,已建立了包含双边、三边、区域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经贸合作机制,推进经济合作仍面临三重挑战:首先,中日韩与美国存在深度贸易依存关系。2024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4.67%,日本这一比例高达28%,韩国也达到18.7%,凸显三国经济对美国市场的结构性依赖。其次,美国持续强化的技术出口管制,特别是半导体等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封锁,使东亚高科技产业链面临"断链"风险。更为复杂的是,区域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包括朝核问题悬而未决、日韩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发酵,以及尹锡悦被弹劾后韩国内政外交的特殊态势——都在贸易战背景下呈现出新的联动效应。这种多重压力叠加的态势,正在推动东亚区域经济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各国不得不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保障产业安全与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2025年3月,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议以"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协作"为主基调,释放出三国深化全方位合作的强烈信号。根据中国外交部2025年3月22日发布的公报,三方就落实《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达成重要共识,重点推进六大核心领域的协作:包括年内推进第十次领导人会议、重启自贸协定谈判、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等(中国外交部公报,2025年3月22日)。此次会议具有深层次的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制度性安排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推动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三国以提升内部协同效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展现出构建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战略意图。且中日韩三方明确表示将在RCEP既有成果基础上,探索更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体系,这既是对美国单边贸易政策的有效制衡,也标志着东亚经济治理模式的重要升级。
二、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曲折演进与制度韧性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历经二十余年制度博弈,呈现显著的“危机驱动”特征。2002年三国领导人首次提出自贸协定构想,但由于历史认知分歧与产业竞争格局的制约,谈判进程迟滞十年之久,直至2012年才正式启动首轮谈判。2013-2015年间,谈判曾取得阶段性突破,六轮密集磋商初步达成货物贸易90%以上自由化率的目标框架,却在服务贸易与投资条款等深水区议题上陷入僵局。2016年后,地缘政治因素对谈判进程产生显著扰动:萨德系统部署引发中韩战略互信危机,2019年日韩贸易战导致半导体关键材料断供,这些突发事件使谈判陷入实质性停滞状态。2022年RCEP生效为三国谈判注入了新动能。,中日韩开始探索构建"RCEP+"升级版自贸协定。
新冠疫情与全球供应链重组为机制重启提供契机。2022年1月RCEP生效后,中日韩三国依托RCEP框架下达成的约80%商品关税减让成果,尝试构建“RCEP+”升级框架。2023年外长会议虽确立了技术性磋商路径,但核心矛盾依然凸显:日韩在农业市场开放、跨境数据流动等敏感领域对华防范升级,而中国则要求日韩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2025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外部压力可能倒逼三方加速谈判进程,但实质性突破仍面临多重结构性障碍:一方面,美日韩安全同盟与经济合作之间存在张力;另一方面,三国在数字经济规则制定权、产业标准话语权等战略领域的博弈持续深化。这些深层次矛盾使得谈判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也凸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