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
——推荐《国企改革老路、邪路都不能走,要走新路》一文并致谢国资委宣传局原局长卢卫东
正在编选《李锦国企文集》,遇到一篇文章,是14年前的7月15日在《中国企业报》发表的,后为人民网转载。现在,已经14年了。
我浏览了一下,心情有些小激动,觉得许多重大问题在当时已经提出来了。提出不能走老路、邪路,要走新路的主题词,而且提出了国企改革的理论体系框架。这些属于“0—1”的创新工程,值得深入思考。又想起发表文章前后阶段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长卢卫东的帮助,便心怀感激。
这篇文章比较长,有8800字,碍于版面,报纸发出时只有7000多字。当时我是《中国企业报》的总编辑,按照中国企联党委的安排组织国企舆论战役,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宣传局局长卢卫东很支持我们。当时,卢卫东与宣传局新闻处长张金庭专门来参加我们的报道调研策划会议。50个版面都是我策划并且一个一个进行专题讨论与编发的。当时《中国企业报》兵强马壮,有一批能写的人。我也带头写稿,几篇大稿子是我执笔的。这次报道显得轰轰烈烈,得到了刘云山、张德江、王勇、王忠禹等领导的肯定。当时,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主动提出把《中国企业报》改为国资委机关报。因为种种原因,此事未能办成,便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此前,国企舆论形势处于低潮,2009年12月有个著名的“李荣融之问”。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白天看到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晚上辗转难眠,“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在国资委成立后,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着。
在舆论不利时,国资委党委与宣传局很会团结国内理论与新闻队伍,很有凝聚力。局长卢卫东识才爱才荐才,对学者很尊重,也很谦虚。没有架子,主动举行多项活动,我们一个月能见他两三次,有时一周就见一两次。他们挖掘组织社会资源,消化对国资委的不利因素,组织大家理直气壮为国企改革鼓与呼,把国资舆论队伍做大做强。他是一位大度的人,也懂宣传,宣传局的《国企热点面对面》成了品牌,更多的是组织大家一起干,绝不是“自己不干,也不让别人干成”;不怕别人写得“好”,只怕别人不肯写或者写不好。我们出了力,他们就多说好话,我们写的也有个别不尽如意的地方,他们帮助“解围”“磨合”。因为有了上下同心、内外同频共振的“舆论生态”,大家就更加同心同德了。当时记者发稿量大,在北京经常为国企讲话的10多个知名学者多是正教授级的,国资委与学者记者之间交往多,相互理解与支持,一团和气,显得热闹,实是好的党风、好的作风带来舆论界好的风气。
那时候,大家很听招呼。宣传局一打招呼,我们就马上动笔,马上出版面。多少次整夜不睡,飞文染翰。有时一天能写出6篇评论文章;有时中央企业有舆情找到我们,我们一篇文章讲清问题,也有影响局势很快化险为夷的。
有一次,中央企业负责人半年会议,可能是第一次半年会议,记得是四中全会以后需要我们配合。我们三天组织了32个版面,我写了三篇大稿,包括《中央企业核心价值》《中央企业精神》,都是一个整版。又写又编,三天三夜不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一会。直到累病了,住了院。当时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会议房间里除了《人民日报》外,放的似乎就是《中国企业报》。他不断给予鼓励,我们似乎也进入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心境,是拼了命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