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资委2010年底公布的数据,央企在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中的比重占到70%,共有海外企业和机构59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4万多亿元,接近央企总资产的1/5,实现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1/3。
2002年至201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从6家增加到38家。另有数据显示,在绩效指标方面,中国已有1/3的行业领先企业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
显然,央企并不像某些舆论所言,“只是靠行政保护和垄断地位生财壮大”。在海外,没有了行政保护,甚至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央企仍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一味地贬抑央企为“在自家院里窝里横的公鸡”,缺乏证据。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走过的路,我们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
向左,还是向右?国企回答:走自己的路
近代历史上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总是处在一种两难情况中。
国企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没能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当然,国企自身尚存在不足。公众对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股别有用心的舆论暗流在四处窜动,戴着自由的漂亮帽子,引吭高歌“私有化”调调,妄图通过“养舆”以实现“铜色政变”。经济学家左大培揭示这一现象,“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进一步制造出消灭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私有化的舆论,提出所谓“冰棍论”、“烂苹果论”,编造出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
舆情在自由主义和私有化思潮的鼓动下愈加难以把握,愈加不利于国企,这使得我们更深刻地剖析、探讨国企发展道路合理性变得很有必要。从世界史考察,英国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走上世界霸主宝座;美国将国家干预引入自由市场经济,演绎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神话;日本寻找到了国家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模式,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们各自都在走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不同路径,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因循别国的老路,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失败的教训也还历历在目。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美国自由主义的浸染对国家经济实施“休克疗法”,然此后一蹶不振。到2000年,俄罗斯许多大型国企已被私有化,巨额国家财产被少数寡头瓜分,其中不乏极力鼓吹私有化的美国西方在俄罗斯的代理人。而今,俄罗斯人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情绪也日渐滋长。俄罗斯著名舆论调查机构列瓦德分析中心在2007年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0%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工业企业私有化是没有必要的,52%的人认为这些企业私有化以后对俄的政经体系没有帮助。
将目光转到我国。如果国企改革按照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乱吃药吃错药,而不考虑我国的实际,那只会挫伤民族产业的元气。回望国企改革的历程,党中央始终不曾脱离中国的实际谈改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改革的四大要点:一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二是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国有经济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四是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事实上,国企改革的推进整体来看与中央的精神是符合的,与中国实际国情是符合的。
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打着“国进民退”旗号而鼓吹“私有化”的势力。它们对欧美的“国有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却竭尽所能制造中国应该全盘私有化的舆论。国企改革不应被这样的势力所牵绊,而应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嫁接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双重优势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深化、搞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