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国企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一切应当按当时情况而定。国资发展不能够太过教条,哪一个机制好我们就用哪一个,不把它固定死,这可能是最现实最有效率的。
显然,国企尤其是央企在目前尚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需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我们还注意到,央企分布依然偏宽,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些央企从事的经营业务也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人们习惯的计划经济与不习惯的市场经济的二元结构,是造成央企种种弊端的诸恶之源,像魔障一样侵蚀强壮而健全的肌体,我们的努力便是早早结束这种尴尬。
事实上,中国国有企业30年改革全过程,始终存在一个解放思想、反“左”防“右”的方向道路问题。改革初期每前进一步都碰到“左”“右”两种倾向,要么是追究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问题,要么是追求放任、全盘私有。一些激烈的争论及偏于极端的倾向在不同时期都有典型的表现。1978年的扩权、1986年的股份制、1997年的股份合作制及随后的搞活国有中小企业,2002-2004年的产权改革和管理者收购的争论,特别是2010年的“国进民退”议论尤其考验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每过七八年,总要有一次较大的思潮碰撞。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关系国有企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国有企业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因素。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就是我们要高高举起的鲜明旗帜,就是我们要走的惟一正确道路。
老路、邪路都不能走,国企要走新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意志、实践的选择。
(注:此文,发表于中国企业报2011年7月15日,人民网转载。后来收入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国企改革方向与焦点》)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