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蕉下却深陷“寒流”。
作为靠“小黑伞”风靡全网的防晒品牌,蕉下正因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遭遇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蕉下相关投诉量已激增至1700余条,仅今年入夏以来新增投诉近百起。
曾经靠营销堆砌的品牌光环,在消费者此起彼伏的维权声中迅速褪色。而这场危机的背后,是品牌长期以来“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模式埋下的隐患。
质量危机爆发,千条投诉拷问品控
“花81元买的蕉下护颈,是同类产品两三倍的价格,本以为贵有贵的道理。结果用不到一个月,打气配件就彻底报废!”一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倾诉他的糟心经历。他于今年618大促期间在蕉下官方店铺购买了该款护颈产品,上周一开始使用时就发现,无论尝试多少次,配套的打气设备始终无法将气体打入护颈中,确认是配件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后,他无奈丢弃了无法使用的配件。在联系平台客服介入后,蕉下商家主动来电沟通,但态度“极其恶劣”,不仅各种“推三阻四”,更断然否认其商品存在任何问题。
“我既然选择了最贵的一款护颈,难道会故意把好用的说成坏的吗?我的诉求仅仅是补发一个能用的配件,这过分吗?”该消费者难掩失望与愤怒,“商家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更令人心寒,现在不需要他们补发配件了,坚决要求退货退款!”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让他直言后悔:“早知如此,不如买其他品牌20多块钱的,体验肯定也比这个强。”
这样的纠纷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蕉下的投诉量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8月18日相关投诉累计已超1700条,其中6月以来新增近百条。记者经过梳理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蕉下的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品控缺陷普遍,防晒帽开线、伞骨易折、防晒服勾丝等质量问题频发;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务态度不佳,当消费者拿着破损的产品寻求售后时,客服的典型回应是“过了质保期无法退换货,可以给券补偿”,或者拒绝补发配件、退货等合理诉求,甚至出现将责任完全推给消费者的情况。
重营销轻研发,代工模式难筑护城河
蕉下的信任危机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重营销轻研发”经营模式下的结果。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蕉下研发费用分别为1990万元、3590万元和7160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从5.3%降至3.0%;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6320万元,占比进一步降至2.8%。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的广告及营销开支巨幅上涨。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蕉下的营销开支分别为1.25亿元、3.23亿元和11.04亿元,分别占比同期营收的32.39%、40.69%和45.86%,逐年增高。
这种高营销投入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高营销投入的代价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尽管蕉下的毛利率表现亮眼,2019至2021年毛利率从50%升至59.1%,2022年上半年超60%,但净利润率却始终徘徊在5%左右,仅为毛利率的十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投入的不足让品牌缺乏真正的技术壁垒。天眼查数据显示,蕉下拥有的245项专利中,近半数是外观设计专利,其余多为“小发明、小创造”的实用新型专利,真正具有技术门槛的发明专利寥寥无几。这意味着,其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所谓的“品牌溢价”缺乏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