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淄博: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淄博: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2025-09-01 18:32:1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从聚相山上满是花果的生态园,到智能温室里绽放的“绿色玫瑰”,再到太河镇深山中的银发蜂农……如今的淄博,山峦藏宝,林海生金,林下经济正持续释放生态效益与民生红利。

荒山披绿

生态园结出致富果

在海拔500米的聚相山生态示范园,村民老韩弯腰摘下一颗饱满的向日葵头。“以前这片是荒坡,石头比树多。”他咧嘴一笑,“现在你看,树结果、地生粮、山招客,这荒山披上绿装,真成了‘富矿’。”

thumb_content

初秋的聚相山生态示范园里,秋风轻拂,草木盈香,向日葵花头压弯枝头,村民们喜滋滋地采摘果仁;依山而建的“森林氧吧”中,四季常流的山泉叮咚作响,富含微量元素的山泉水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浓厚的生态底色正持续转化出“绿色产值”。

在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平均海拔500米的聚相山曾是满目疮痍的荒山荒坡。自淄川金毫相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启垦荒植绿之路以来,这片近7平方千米的山地已实现100%绿化全覆盖,森林植被茂密,30多种鸟类和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如今的聚相山,30多万株经济林硕果累累,核桃、樱桃、桑葚等十几种林果挂满枝头,林下种植的蔬菜杂粮鲜嫩饱满,深加工的核桃油、手工馒头等土特产声名远扬。

thumb_content

在这里,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观雪,一年四季游客不绝。周边200多户村民靠着这座山,端稳了“生态碗”。

科技赋能

智能温室开出生态花

在淄川区昆仑镇大奎山的智能温室里,另一种“绿色财富”悄然生长。

上午,温室里一朵“黑巴克”玫瑰被轻轻剪下。它带着露水,带着一个关于“零碳”与“美丽”的新经济故事,走向直播间。

“这是刚从枝头采下的‘粉红雪山’,48小时内直达您手中。”在大奎山“花能互补”示范项目的直播间里,主播手持玫瑰,语速轻快。她的身后,是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数十种玫瑰在恒湿恒温的环境中怒放,而它们上方,是一排排湛蓝的光伏板。阳光透过光伏板转化为电,支撑温室运行;企业捕集的二氧化碳成为玫瑰的“营养”,花开得更盛。

这座建在废弃矿地上的温室,每年能产出400万枝鲜切花。“一枝玫瑰,背后是农光互补、矿地融合、生态修复的完整链条。”刘振平说,“我们不仅要浪漫,更要绿色的浪漫。”

目前,项目二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2026年,这座“绿色浪漫工坊”的年产量将达到3600万支,年产值突破1亿元。

林下生金

银发蜂农的甜蜜事业

山水之地出好蜜,在淄博市21万亩林下经济的生态基底上,“甜蜜产业”正成为守护老人生计的温暖纽带。

thumb_content

清晨7点,太河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64岁的司衍德轻轻掀开蜂箱。蜜脾金黄,蜂群嗡嗡。

司衍德养蜂已有40余年,曾因年迈面临生计困境,在当地林业部门和养蜂协会的帮扶下,他精心照料的60箱蜜蜂今年首茬就产出了约800斤生态蜂蜜。按每斤30元的稳定收购价,收入可达24000元。这份来自青山的馈赠,成为他坚实的保障。

“太河镇推广的多箱体养殖新技术,通过功能分区为蜜蜂提供更大活动空间,促进蜜蜂种群的繁殖和生长,产蜜量是传统蜂箱的3—5倍。”司衍德欣慰地说,“这山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靠山吃山,收入够我安心养老了。”

蝶变源于对“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与价值转化。在淄川区,有百余位像司衍德这样60岁以上的银发蜂农。他们曾因年龄难以进入城市劳务市场,一度面临生计压力。如今,依托林业部门主导的林下经济布局,这些老人在青山绿水间找到了新舞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淄博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引。依托21.56%的森林覆盖率(位列全省第四)这一生态优势,淄博将21万亩林下经济资源打造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深度融合的“绿色引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在生动诠释着“绿能生金、美可富民”的时代内涵。

(来源:淄博日报)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点绿成金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