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无尘车间看到,单晶硅棒经过截断、滚磨、切片等40余道工序,最终成为12英寸的大尺寸硅片。这款“德州造”硅片满足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对硅衬底材料的迫切需求。这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大突破,正是德州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山东有研艾斯的无尘车间
近年来,德州市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主体培育、要素资源赋能三个维度精准发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德州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如今,一座“科创+产业”同频共振的活力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政策筑基
“1+1+N”体系织密保障网
“现在有了‘科创十条’和配套细则,从研发补贴到成果转化奖励,都清晰明了,我们搞创新信心更足了。”山东德宜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华的话道出了德州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温度”与“实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的护航。德州市跳出传统的“零散施策”模式,构建起“1+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产学研协同、产业链创新打通“制度堵点”。
在“1+1+N”体系中,第一个“1”是科技强市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科技创新的总体方向;第二个“1”是“科创十条”核心政策,将技术攻关、企业培育、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等创新全链条纳入其中;“N”则是23项配套实施细则,小到研发投入补贴的申报流程,大到科技金融对接的合作模式,从科技人才引育的激励办法到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标准,覆盖了企业创新的各个环节。“这套政策组合拳,避免了‘大水漫灌’,实现了‘精准滴灌’。”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田晓静表示。
政策的温度,还体现在“雪中送炭”的精准服务上。在齐河优尼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高效智能环保粮食烘储系统项目现场,企业首创负压高低温一体化设计,研制出单台设备烘干能力超过2000吨/天的系列粮食烘干仓储装备,彻底解决环保问题,大幅提高烘干能力,显著提升烘干品质,产品年服务土地面积超过200万亩,为客户年节本增效3亿元以上。“我们能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精准扶持。”企业负责人介绍,作为德州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近三年累计获批各类补贴超1300万元,还通过政府与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联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攻克多项农业装备智能化“卡脖子”技术,智能温控、粮情监测、脉动排粮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政策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而是要跟着企业需求走,让企业切实享受到红利。”田晓静介绍,德州市按照“为企业找技术、为技术找企业”的工作思路,一手抓项目征集,一手抓成果发布,广发科技攻关英雄帖,构建起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校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攻关路径。近三年,德州市靶向实施21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科技计划3781个,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00余项,集中攻克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等一大批技术难题。如今,政策红利已转化为全市创新的加速度。2024年,德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98%,居全省前列,产业结构“含新量”“含金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