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深挖社区就业“富矿”,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家门口”就业新模式

深挖社区就业“富矿”,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家门口”就业新模式
2025-11-28 18:20:2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蓝图下,如何将工作机会直接送到居民身边,已成为一道关键的民生考题。青岛西海岸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通过系统化构建“政府引导、社区承载、数字赋能”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微工厂”开进社区,把岗位送到指尖,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家门口”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西海岸路径”,近万居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2025年1-10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近7万人,总量稳居青岛市首位,更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试点,跻身“山东省高质量充分就业县”建设行列。

深挖社区潜力,织密就近就业“供给网”

面对二孩妈妈、大龄劳动者等群体的特殊就业需求,西海岸新区摒弃“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着力在群众身边开发就业机会。

盘活社区“沉睡资产”,打造就业新空间。各镇街通过对社区闲置厂房、集体用房的创造性利用,建设了一批接地气的“微工厂”“乡村工坊”。这些就业场景门槛灵活、技能要求适中,已成为吸纳困难群体就业的“蓄水池”。

在王家石桥社区,一处闲置临街房被改造为社区包子铺,店长王大姐作为公益岗期满退岗人员,在这里重拾生活底气。二孩妈妈张女士表示:“每天工作4小时,月挣3000多元,既方便接送孩子又能缓解经济压力。”包子铺既盘活闲置资产,又精准匹配就业需求,还通过“爱心送餐队”服务独居老人,从“脏乱点”变身社区“风景线”。

打通供需“最后一公里”,推动项目扎根社区。目前,全区已培育手工刺绣、数据标注等57个特色就业项目,有效拓宽了居民“家门口”的就业渠道。通过举办“微工厂”项目发布会、在大型招聘会上设置专区、制作“优岗探企”探厂短视频等方式,让好项目被看见、被信任。多个优质项目与社区成功签约,使就业机会真正延伸到居民生活圈。

王家石桥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引进了服装加工等3家“微工厂”,提供岗位80个。居民刘桂霞说:“在社区服装厂做缝纫,走路5分钟就到,一个月能挣几千块,孩子放学还能顺路接回家。”返乡青年刘洪刚凭借缝纫设备维护经验成为技术骨干,每月收入比在外打工还高。残疾人士崔炳芬也因“微工厂”的无障碍改造和轻体力工作,实现了自我价值。

创新“顾家增收”双赢模式,激活乡村就业活力。各镇街因地制宜,探索出“到厂加工+带料回家”“分发到户”等多种灵活就业形式。泊里镇的“家门口务工车间”与海尔、海信等名企对接;大村镇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村“全龄”就业,其模式入选省级改革项目。

“劳务经纪人”张晓娜每天用“铁脚板”跑遍社区,走访企业了解用工需求,为居民送手工原料、指导技术、回收成品、核算工资。“看着居民们利用碎片时间在家门口挣钱,我特别有成就感。”她说。这种专人负责的闭环服务,建立了稳定的信任关系,已有4名参与者因表现优异被合作企业吸纳为正式员工。

截至目前,“家门口”就业项目已帮助近1万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畅通供需渠道,打造智慧就业“快车道”

西海岸新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线上线下协同,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

线下网络全域覆盖,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创新构建“12333”社区微业模式与“区-镇街-村居”三级服务网络,建成51个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同时,盘活国企闲置场地,建成集成12项功能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创新“城运+人社”模式,打造了“下车即求职、上车即上岗”的一站式服务场景,累计服务已达2万人次。

线上平台一图尽览,推动“人岗精准匹配”。自主研发“青西智找活”小程序,依托大数据算法实现岗位智能推荐。特别打造“家门口就业微工厂地图”,将全区57个项目信息可视化,实现资源“一图尽览”、需求“一键匹配”。“就业创业一张图”则为劳动者提供集成式政策查询与办事指引。

关键词:青岛西海岸新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