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带图斑、带位置、带规模下达耕地保护任务,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加强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试点。全面铺开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深入实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有序推进耕地后备资源治理及盐碱地耕地提质改造。
5.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新建高标准农田18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57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6万亩,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面推行高标准农田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人制度。推进11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全部开工建设,加快完成14处中型灌区改造任务。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注重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配套。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6.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加强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应急能力,健全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大力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巩固免疫无口蹄疫区和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无疫省)创建成果,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三、提升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支撑能力
7.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利用,扩建山东省农作物、抗旱耐盐碱植物、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和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开展主要粮油、蔬菜、畜禽、水产、耐盐碱植物等新品种培育,促进重要农产品品种迭代升级。开展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创建国家现代种业振兴先行区,聚集种业创新资源,支持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作物种业基地建设,提高种子繁育标准化水平,提升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水产种业企业扶优行动。
8.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建设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及小麦、玉米、马铃薯、智能农机装备等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加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创新。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推动引领性农业技术快速转化应用。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9.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布局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果树避雨、防霜等设施栽培。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科学利用盐碱地、空闲地、废弃地等发展设施农业。
10.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和蔬菜、果品等专用机械、山地丘陵机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研发应用,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省“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推进粮食烘干成套设备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