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四大慢病”防治)《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养阴益气活血类方防治心房颤动——脑梗死——冠脉综合征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研究》课题启动会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交流。他结合该专项的战略定位与“脑心同治”理论三十余年实践积淀,系统阐释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为慢病防治领域的中医药现代化之路锚定方向。
一、科技价值:破解国际难题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从“器官孤立”到“整体协同”的突破
赵步长教授在讲话中强调,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包括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以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诊疗体系及丰富的临证经验,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潜力,具有其科学性,不仅为历代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更在现代医学面临瓶颈时,发挥独特优势——而科技创新,正是激活这一优势的关键钥匙。
中医药高科技的科技价值,本质是传统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科研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对“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跨越,更是对西医“器官孤立诊疗”模式的突破。
从医学理论体系对比来看,西医传统诊疗中,心与脑常被视为独立器官:心血管科聚焦心律失常、冠脉狭窄等心脏局部问题,神经内科专注于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变,治疗方案多针对单一器官的病理指标(如房颤时调节心脏电生理、脑梗时溶解脑血管血栓),却容易忽略心脑之间“血脉同源、神志互通”的生理关联,以及“气虚、血瘀”等共同病理基础,导致临床中常出现“治心不顾脑、治脑不护心”的割裂局面。而中医始终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认为心与脑在功能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这一理论,正是“脑心同治”理念的源头。
深入诠释“脑心同治”的理论根基,其核心源于两大中医经典认知:一是“心主神明”(出自《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不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源泉(“心主血脉”),更主导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若心气不足、心血瘀阻,不仅会导致心悸、胸痛等心脏症状,还会因心神失养影响脑的神志功能,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二是“脑为元神之府”(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出),脑是“元神”(人体最高级生命活动的主宰)汇聚之所,主管人体高级神经活动,但脑的功能发挥完全依赖心所主的血液濡养——“血不养心则神不安,血不养脑则神不明”,当气虚推动无力、血瘀阻滞脉络时,心脑会同时受损,这也是房颤与脑梗、冠脉综合征常同时或先后发生的核心病机。清代名医张锡纯曾提出病因、病机、病位相同,一药可以治数病。从西医来讲,急性心脑病要溶栓、降脂、降血粘、降压、放支架,脑和心都是血管病,病机是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这一理论,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赵涛博士,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病理机制(如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的研究,创新性提出“脑心同治”理论:通过调理“气虚、血瘀”这一共同病理基础,同时保护心脑血管,实现“治心护脑、治脑养心”的协同效果。脑心同治概念强调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心脏疾病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及中医药防治理论、整体辨证施治方法。历经30多年验证,“脑心同治”理论被编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中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