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预防策略前移,主张预防为主,这与中医‘上工治未病’十分吻合,中医药的优势不仅在‘治已病’,更在‘治未病’——而高科技,让‘治未病’从‘经验性建议’变成了‘精准化行动’。”赵步长教授的这一观点,直指中医药预防价值的现代化转型。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其中“治未病”这种最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就是其一。
“治未病”这一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早在《黄帝内径》中便有所阐述,它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智慧,包含“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瘥后防复(防止疾病复发)”三层内涵,而“脑心同治”理论的核心,正是通过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气虚、血瘀),实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统一,而高科技让这一理念从“经验预判”走向“精准干预”。本次专项通过构建高出血风险人群中医辨治体系与风险评估模型,将为健康人群筛查、高危人群干预提供标准化工具。
从出现危险因素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前加以干预(即一级预防),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论是心脏还是大脑的血管,尽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若无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也不会出现临床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干预使其不发生斑块破裂或血栓事件,则能减少临床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或猝死的发生,即二级预防。
清代名医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步长脑心通胶囊基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化裁加减而成,增强了补气活血通络之效,气血足经络通,则百病不生,防治结合。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代中药基础用药,“脑心同治”理论的代表方药脑心通胶囊,注重从预防(Ⅰ、Ⅱ级预防)入手,利用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共性问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在预防脑梗死复发方面有与阿司匹林相似的作用,但出血事件发生率要小于阿司匹林,胃肠道反应也较轻微。
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与神经内科研究所——蔡定芳教授、俞晓飞教授联合启动《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并成功申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中医重点项目,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在Chin J Integr Med杂志发表。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由上海市23家医院联合完成,共招募2200名患者,结论是:脑心通胶囊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但不增加高危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
此外,步长制药支持参与的“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也是预防价值的重要载体,十余年来走过了640多个地区,支援了900多所县乡(镇)基层医院,义诊惠及12万余人次,培训基层医生2万余人次,开展心脑血管病筛查与健康宣教,将脑心同治的预防理念转化为基层健康保障,助力培养基层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基层预防体系建设。
2021年4月,“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走进井冈山
赵步长表示:“未来通过脑心同治各项研究成果的基层推广,将推动‘关口前移’从口号变为现实,从源头降低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