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指引、创新协同、专创融合”的培养目标
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立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济南市重点实验室和济南市数智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校企协同创新载体,推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上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强调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激发创意和创新思维。同时,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鼓励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字贯通,构建“目标引领、
三化设置、四新融入、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根据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国家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三化”即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实施层级化、课程平台数字化;依托专业领域知识,模块化设置课程,确保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依托职业养成规律,层级推进教学过程,从基础知识奠定到专业核心知识深化,再到前沿拓展知识引领,促进学生能力逐步提升;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全面贯通,确保课程之间的无缝衔接与有机融合。“四新融入”即课程内容中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元素。通过引入行业前沿技术成果与实践案例,并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开展教学,实现学生能力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逐级递进。
数字渗透,探索“校企双站、
双线协同,四学五环、思政融入”的教学模式
聚焦数字化制造典型工作任务,企业与学校联合、线上与线下协同,以项目为载体,共同设计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紧贴实际工作需求。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线上预习、自学与在线讨论,线下则在学校教室和企业工坊开展实践操作与项目开发。教学过程按照“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延学”四个阶段,“导(任务导入)、析(任务分析)、练(任务操练)、展(成果展示)、评(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虚拟仿真和在线协作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意识。
数字支撑,搭建“双向互补、